玉之澤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67章 金鑾殿送寶 化生寺聽經,超級莊園主,玉之澤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太宗喜此化生寺中有德之眾僧齊集,更有法師玄奘臨此寺而將其化為清涼鴻福之所在。
其於寺中樂而不返,食三齋至天『色』將晚方於眾臣出寺。
只見天邊歸鴉數點飛,紅日已隱有餘暉。方出寺來聞市語,恍惚若『迷』己是誰。
太宗引眾臣與鑾駕回宮不題。
只表次日清晨,觀音菩薩與木叉兩者出得土地廟而至市中,將兩件寶物售於市上之人。
觀音菩薩所化者癩頭和尚,跣足破衲甚是襤褸,市中之行者皆側視,無近其身者。
木叉所化者小沙彌,為菩薩隨從而奉兩寶以隨之。
這兩寶本是佛祖如來所贈,一是錦襴袈裟,一是九環錫杖。此二者皆是無價之寶,若有德者自可視之,而凡俗者不知其寶。
菩薩所化者和尚,將袈裟拿於手中對市人言:“貨賣袈裟,其價五千兩。”
又有指指木叉所奉之九環錫杖言:“錫杖兩千兩。”
市人聞之皆掩口竊笑,笑此和尚為瘋顛者。
有好事者上前言之:“此袈裟是何物值這等價?莫非是佛祖所賜乎?”
觀音菩薩所化之癩頭和尚言:“正是佛祖所賜。”
市人眾人聞之愈笑,以此和尚所言為不經之語,而不知其袈裟果佛祖所賜者也,一市之人皆以為奇事而傳之。
有僧人聞之,尋菩薩與木叉,見兩者一癩一少,卻將袈裟與錫杖售數千兩,似不知事者。
僧人言:“貧僧起首,師兄謬矣,此兩件物非寶者,觀之也尋常,何言可值數千兩。若售適其值則可售矣,若售非其值而言數千兩,恐此兩物無人問者。”
菩薩言:“感誠意而謝,然此兩物皆寶也,而凡人無可視之者。寶者自應售其值,然有識之者,亦可贈之而分文不取。”
僧人見其甚執其意而無能勸者,遂搖頭嘆息而去。
菩薩於市中售此兩寶,無一識者,眾盛此事,而為太宗使者聞之。
蓋因太宗近日起法會而齋戒禮佛其心甚誠,使者知之。
遂尋此兩者而引至宮中,與太宗見。
太宗見和尚跣足癩頭而不以為意,溫言問之:“這和尚,我觀你本非瘋顛者,將售這兩件袈裟卻是何意?若汝衣食不周而乞食甚難,朕可將汝兩人送於化生寺參法會而禮佛,自可兩者皆全。或可送汝衣食資糧,汝其自納之。”
菩薩所化之癩頭和尚言:“聖人誠意貧僧自知,然此兩件確是寶物,非貧僧所妄言也。”
太宗言:“所寶者何?”
菩薩言:“此袈裟者上嵌諸般寶物,入水不浸,入化不焚,入暗放光,入寒不傷。又有摩尼珠,寶風珠,舍利子,紫珊瑚。若是著了此袈裟,可免隨輪迴之苦,可避無妄災禍。虎豹見之而躲,魚龍遇之不前。它本是冰絲織就,又有織女裁成,出於佛祖之賜,而入於聖者之手。若非有緣者,心誠者,明心見『性』者,獲重三寶而深悟佛法者,自不識其寶。此等人願得之,須出銀五千兩。若是前所言者,則可送之而不取分文。”
太宗聞之而喜,知其癩僧非凡人也,又言:“似那個九環錫杖者,其寶在何者?”
菩薩言:“此九環錫杖來歷亦自不凡,擎之可助修行,堅道心而固本原。此九環錫極亦與袈裟似,有緣者分文不取,無緣者售價兩千。”
太宗言:“現有化生寺大德法師玄奘者,為修行有成之對僧也,正與寺中舉水陸大法會。若言有緣者,玄奘法師與此兩寶正有緣。”
菩薩聞言,已知這玄奘法師正是所尋之取經人。
他將九環錫杖與錦襴袈裟送於太宗,言:“此正是我所尋者,天子可將此袈裟與錫杖送於此人。”
太宗言:“法師稍待,我著人取銀兩來。”
菩薩言:“何須銀兩,吾言有緣者分文不取非虛言也,天子自不必贈銀。”
太宗又言:“若此則法師可赴齋宴,以表朕之謝意。”
菩薩言之:“太子何須多記,但到午後我與徒兒到化生寺相見玄奘法師,齋宴卻是不必。”
言迄,菩薩所化之癩頭和尚與木叉所化之小沙彌,與太宗施禮而別,又回城外土地廟中寄身暫停了。
太宗見三人轉身離去,身似輕風而意甚安然,不禁嘆言:“果有道者。”
其視兩人所留之錦襴袈裟與九環錫杖,覺其非凡者而善視之,著內侍善守之,將待得至午後以此贈於玄奘法師。
午朝已了,太宗率魏徵與內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