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之澤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35章 神完氣足不覺餓 心裡安然了許多,超級莊園主,玉之澤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洪福寺裡僧人迎上前來,對三藏法師說:“今天一早,弟子們見到寺裡松樹轉而向東,就想起了從前師父說過的話,知道是師父取經回來了。弟子們趕緊出寺去迎接,見果然不錯,確實是師父回來了。”
三藏法師自然也是十分歡喜,他由眾僧帶領著,來到了方丈之內。
若是以前,八戒到了寺裡,必然得喧譁叫嚷,想著吃齋飯的事。可是現在不一樣了,他已經成了正果,神完氣足,並不覺得餓,心裡也安然了許多。沙僧和悟空兩個人也一樣,看上去都比從前穩重多了。
師徒四個和洪福寺裡眾僧人見了面,當晚就在寺裡歇息。
唐王在宮裡休息,他半夜裡醒來,想到了三藏法師求取真經的事,心裡還是感嘆不已。次日一早,剛上升,他就叫來了中書官,說:“朕昨夜起到御弟取事之事,難以成眠,這份功德功果之正之大,實在是讓朕難以為酬。朕在夜裡口占了幾句,權表謝意,中書官,你現在就記下來。”
中書官執筆,說道:“是。”
唐王開口說道:“曾知兩儀有象,成覆載而育生;四季分明,有寒暑而生物。若能潛心窺鑑,賢愚不肖有得;細按陰陽,聖賢哲人難窮。此宇宙分陰陽,可識之也,蓋因其有象;陰陽本存乾坤,而難窮者,實屬其無跡。因知有象可體,賢愚有得;無跡難尋,有智亦迷。何況道釋虛,說幽言寂。弘濟萬品,典御十方。言威靈則無窮,抑神力是無微。上者可彌於宇宙,下則遂微甚芥子。不生不滅,雖劫災而恆久;似微似隱,澤百福而長今。道參至玄,循言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難曉其源。遂知,若痴若愚,或庸或鄙,尋其旨趣,豈能無疑無惑。此有至教而興,發於西天。漢帝夢見金人,傳東域化業障。古者,有形有跡之分,言未明化已成。彼常見常隱世道,民知德而自遵。此後真假莫辨,世事變遷,金容被蔽,難照諸千世界;影象影顏,雖瑞是相無本。於是微言說旨,出禽類於三途;言傳法義,導眾生於十方。佛有經,世傳大乘小乘;更有法,術傳有邪有正。此有我國玄奘僧,法門中上德師。幼而聰敏,謹慎勤悟三空;長而思清,更覺四忍之功。松風水月,清華不逾其性;仙露明珠,朗潤難比其德。是以智慧圓融,神思測微。六塵不染其意,千載能傳此名。禪悟內觀,見正法衰而悲;深慮玄門,視深文誤而嘆。有志去誤存真,光正其法;辨偽取實,以傳後學。是以離開長安,取經西方。歷艱遇險,策杖而前。風雨無阻,夜棲荒野;塵霧滿面,投宿途上。山川萬里,迎煙霞而向前;寒暑所歷,雖冰霜而無阻。志在輕勞,求深災渺。為至西天,歷十四年。途過數邦,為求正教。林深水洪,餐風露宿。鷲峰鹿苑,睹奇見異。取真經於佛前,得至言於聖賢。尋幽探妙,悟正體覺。三乘六律正道,自生出心由;一藏百篋經文,宣之於話語。所歷邦國自然有數,求得正法無涯。遂得大乘經卷,共三十五部,五千又四十八卷,傳於中華,福澤世人。將正法取西極,傳福德在東陲。聖教因而不少,百姓消罪生福。將火宅之焰息,出離迷念;起智慧海波浪,共度彼岸。因曉惡從業起,福自正生。或福或業,惟人自作。有似桂出嶺上,方可得雲露之泫;蓮出淥波,自不須慮染飛塵。非為桂本潔而蓮質本清,實由所附非凡,而微物難相累;所憑著清,而濁類難相染。是以草木無知,尚因善可得善。何況人有靈明,怎不因正得正。正冀正法有傳,與日月而久存;永福久澤,並宇宙而長宏。”
唐王說一句,中書官寫一句。唐王說完,則已寫好了。唐王傳三藏法師來見他。三藏法師本來就在金鑾殿外等著,聽唐王傳,就上殿來見駕。唐王讓人將此篇文字拿給三藏法師,讓他讀一遍。三藏法師讀完,十分讚歎,拜上唐王,說:“主公這一篇文字寫得辭邁古人,旨趨幽微。不知將給這篇文字起個什麼名字?”唐王說:“這篇文字是朕夜裡睡不著,反思思之而寫下。想了個名字,叫‘聖教序’,御弟,你覺得怎麼樣?”三藏法師說道:“這個名字起得好,臣讚歎欽佩。”唐王又對三藏法師說:“朕才思非奇,言辭非清。於內典上,更是未聞。口占之文,本來拙陋。汙丹青之筆墨,陳瓦礫於瑤林。自躬深慮,顏赧心慚。實不足稱,虛勞所贊。”
百官們此時都已上朝了。他們見了唐王這篇宏文,都不由得讚歎不已,頂禮傳誦,內外遍觀。
唐王對三藏法師說:“御弟,可不可以將真經演說一遍?讓朕與百官並萬民,也能聆聽聖訓。”
三藏法師說:“主公,若是讓貧僧演說佛經,得尋個佛法之方。在此金殿之上,並不適宜演說佛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