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周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2章 清流 濁流,帝王系統之明末爭霸,醉周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我怎麼知道他會是個叛徒,不過這些都是後話,明天我們怎麼辦?”錢謙益後悔的說道。
“還能怎麼辦,明天我們曉以大義力薦陛下!”周廷儒也沒什麼好辦法。
他們東流黨人號稱清流,一向以輿論致勝。
許多人可能不太明白清流的含義。
自古以來,就有清氣上升,濁氣下沉之說,所以有清流,自然有濁流,就像長江與黃河之水,分有清濁。
歷史上年幼的小皇帝剛登基或是皇帝的需要,重用一些人,被稱為“濁流”。
這類人大多是外戚和宦官之流,還有的是依附於他們謀求權勢的人。
濁流們親近皇帝,藉助皇權的力量打擊異己,謀求個人私利,所以被稱為濁。
而一些依靠自身的能力當官的,朝堂民間都讚揚,稱為清流
但是在特定的歷史上清流不代表是忠臣,濁流也不代表是奸臣。
比如說東林黨吧。
東林黨的創始人是顧憲成,這個人可不簡單,他提出的口號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這個口號自然沒錯,體現了一種積極關心國家的意義。
但是口號畢竟是人喊出來的,事情也是人做出來的。網
例如有的人滿口仁義道德,乾的卻盡是男盜女娼的事,此番事例,數不勝數。
萬曆年間,顧憲成曾擔任吏部尚書,因忤旨,被皇帝罷官。
因此心灰意冷,回到家鄉,他只是聚眾講學,後來覺得地方小了,就集資修繕創辦了東林書院。
當時他創立東林學院的宗旨就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學術團體,一個單純的交流學術的地方,而不是一個有政治抱負者的黨派。
原因很簡單,當時顧憲成被罷官回家,已經心灰意冷對官場,又豈會給自己找不自在,所以他是寄情於學術。
後來隨著東林學院的名聲越來越大,吸引了不少在朝,在野,大小官員,這些人聚集在一起便報成一團。
慢慢的東林學院也開始從最初的講學內容變成了政治團伙們一起針砭時弊,指點江山的地方。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草莽之中如此,廟堂亦是如此。
更何況,年輕人氣盛,紛紛以氣節道義相號召,以君子、清流自居,慢慢就形成了東林黨。
而後經過東林黨人的國本之爭慢慢在朝堂上佔據了腳跟,擊敗了當時主流的浙黨、楚黨、齊黨、宣黨等。
所以當時有大儒曾經說過今日之爭,起於門戶,門戶起於黨爭,黨爭起於東林,東林起於顧憲成。
至於東林黨人是否當的起君子,清流之稱,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因為當時東林黨人當中高風亮節的仁人志士是有的,投機取巧的小人也是有的,但是不管怎麼樣,他們一家獨大。
等崇禎斬了魏忠賢之後,重用東林黨,更是他們達到了巔峰的影響力,把持天下言論,自號清流。
就是我說什麼都是對的,我說什麼都是為國家計、為百姓計!
其實他們大多是維護自己這個團體和個人的利益。
崇禎登基,內憂外患,而這些自稱清流的東林黨卻毫無作為,只會高談闊論的嚷嚷,全無籌敵制寇之策。
崇禎起初重用東林黨人是為了對付魏忠賢,過了兩年也慢慢看清了他們的嘴臉,所以才有了昨天的那一幕。
文人的筆可以殺人,這可不是虛言,這些東林黨人把持言論,就連崇禎也無可奈何,只能讓楊鶴去趟這滿地的雷。
這崇禎雖然是少年天子,手段御下可非常老道,非同一般。
所以首輔周廷儒說曉以大義,實際上就是宣揚言論,在外美化自己,醜惡政敵。
他的提議也被眾多東林黨人所支援,這是他們無往不利的法寶。
而一旁的太僕少卿侯恂的臉色則十分慎重的說道“我看這事沒這麼簡單,溫體仁為何叛變,楊鶴一個老頭怎麼會突然在這個時候跳出來,背後恐怕有人指使啊”
“誰敢指使?魏忠賢一死,朝廷上現只有我們東林黨派獨大,遮天蔽日,誰敢不從!”周廷儒不屑的說道。
自從當了首輔,這周廷儒的官威勢越來越大,說話的口氣也是越來越狂。
侯恂面色鄭重,一根手指頭朝上空指了指。
起初眾人還沒反應過來,周廷儒突然臉色大變說道“你說的是皇。。。”
還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