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周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22章 開封淪陷,帝王系統之明末爭霸,醉周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黃澎保護周王等撤退後,宋獻策和李雙喜看著一片汪洋的開行,不由的心下嘆息。
若不是明軍如此做,何至於此,百萬軍民死於非命,更是使這座六朝古都,淪為廢墟,要重新振興不知道得等多少年,那必然是李自成能統一天下之後才做的事情。
而且以後即便振興,黃河堤壩被決,附近的百姓也會保守水患之苦。
實際上按照歷史的走向,就清代而言,黃河在開封轄區內共決溢78次,其中有16次還發生在開封城郊,尤其是道光二十一年之決,河水圍城歷時八個月之久。嚴重的黃河水患給開封城市發展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而且當時有記載,有客商從汝寧府固始縣經過的時候,一共走了六七天天,竟然連一個人都沒有看到,所以由此可以看出,這水淹開封受到波及的面積絕對不僅僅限於開封一城,而是面積到達了八百里。
當時的百萬人口俱埋葬到黃河水下成為累累白骨。
沒有數年的時間,宋獻策等人不用想再從開封獲得半點好處,這次戰役持續時間之長,是李自成數年之間縱橫中原,所花費時間最長的,而且收益嘛,幾乎沒有,唯一的一點是,盡河南之地,盡如己手,確定了李自成再中原的地位,從此背上、南下盡皆可以。
不過那是長遠來看,以目前來看,宋獻策此戰無功業無過,大軍盡數撤回洛陽,整軍備戰準備迎戰孫傳庭。
而此時,開封府推官黃澍已經逃到北京,給崇禎皇帝上了一道《守汴至苦疏》。
該數的意思就是,哎呀,苦手孤城,孤立無援,寧肯死戰,決不投降!最終逆賊無道,決堤放水,而黃澎等人本該拼著一死和宋獻策等反賊決一死戰,以報皇恩,可是思來想去,不能讓周王死在他們手裡,最終之後苟且頭上,保護周王一路逃離。
崇禎看了十分非常之感動,開封雖然被水淹,但是崇禎心底還是歡喜的,這樣誰都討不了好,畢竟一旦開封被李自成奪去,靠著裡面鉅額的財富,那實力恐怕是無人能擋的了。
想到這裡,崇禎頓時準備對守開封有功的高明衡、黃澍等人進行獎勵提拔,並且將信件公佈到朝廷上的諸大臣看。
可是一下死了這麼多人,事情不會是這麼簡單的就過去的。
為什麼反賊攻了兩年沒有決堤發水,這會倒是想起來發水,肯定有貓膩裡面。
而且當時朝中官員對洪水淹開封的真正原因及造成的巨大損失非常清楚,當時就有人在朝中彈劾黃澍等人。
給事中陳燕翼在朝廷上說,決河是黃澍的主意,淹城損失巨大,應該予以懲治。
而黃澎心裡清楚自己給周王的建議決堤到了現在是瞞不主人的,越是能言善辯的黃澍承認了決河之議,但卻把責任推到了執行掘河計劃的嚴雲京身上,並說“嚴雲京嘗疏請決河”,即嚴雲京掘河前曾經給朝廷上疏請示過。
如此一來,責任就不再他的身上了,而咋嚴雲京或者朝廷或者崇禎身上來了。
這樣也是最大限度的幫他撇清關係,幫嚴雲京減少罪責。
一向愛惜羽毛的崇禎,見事情發展成這樣就對此事不好表態了,不過幸虧開封最終沒有落在李自成的手裡,這是崇禎唯一滿意的事情,所以崇禎最後說下了個建議,意圖完結此事,就說孤城死守,降水天災,堤決事不復較,就這樣負責任的把決堤的事情推給天降洪水,不再追究掘河之事。
其他人間崇禎如此,也不好過多的咬黃澎,就這樣,事情過去了。
而崇禎不但不追究責任,還給高、黃二人升了官,升任河南巡撫高名衡為兵部右侍郎,升任黃澍為御史。
而高名衡面對死傷百萬的軍民,面對死傷的親人已經心灰意冷,稱病辭職未赴任,而黃澍欣然赴任。
而此刻的孫傳庭在開封被淹之後團到達,看著這慘狀,他眼睛李全是悲痛,沒有人注意的是他眼中還有一絲驚駭。
現在的李自成軍隊和他見識的其他農民軍隊都不一樣,有了相當強悍的戰鬥力,並不是自己隨意拿出五千一萬的晉軍就可以殲滅數倍農民軍的時候了。
而且其實他並不想離開山西,因為他所訓練的晉軍將留在山西,可以防止陝西李自成大營的計程車兵進軍北京,一旦離開,李自成陝西的大軍將毫無掣肘,況且晉軍的家人都在山西,這裡如果出了事故,晉軍肯定會逃離並叛變。
可是崇禎不會聽啊,那個時候楊嗣昌還沒有死,就一遍一遍的求救,崇禎也無奈,工部尚書知道楊嗣昌和孫傳庭不和,就建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