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9部分,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英德海軍軍備條約》是德國“被迫”對英國強勢海權做出的讓步,條約規定了德國主力軍艦的噸位不得超過英國的50%。

條約簽署後。德國國內普遍感到不滿,不僅僅是海軍方面,即便是後來繼任首相的戈爾茨元帥也認為“這是一個無比窩囊的條約”。

不過威廉對條約的簽署感到滿意,因為在海軍技術飛速發展的年代,50%的比例和80%沒有太大區別,如果能先於對方下水4條大噸位並且技術絕對領先的主力艦,那麼戰爭的天平瞬間就會顛倒過來。至於百分比真心沒有多大用處,而且就算是這個位面的德國,和英國搞海軍軍備競賽依然力不從心。

既然是想讓英國人安心,那麼就格局大一點,50%又何妨,哥是穿越者高科技戰艦牛逼不解釋啊。

不過對內閣,威廉只故作高深的說了一句:“把寶貴的金錢全砸到一堆破銅爛鐵上,智者不為也。”

這句話雖然聽著大而無當,但仔細想想,卻也經得起推敲。從1892年戰爭結束後,德國海軍先是抓住了裝巡的變革機會,一票裝備滲碳鋼甲巡洋艦下水立馬讓皇家海軍的一大波正在圖紙或者正在船臺上的防護巡洋艦過時,當然,女王家大業大,即使是過時的防巡依然大有用處,無論放到殖民地維穩、還是開到遠東耀武揚威那作用都是剛剛的。而且價格便宜量又足,速度快還省煤,簡直是居家旅行的必備之物,前提是沒有爆發戰爭,要說殺人越貨,這貨還真心不好使。

但是德國可經不起這麼折騰,沒事造一大票過時的軍艦,拉出去是要找打的節奏嗎?

隨後的1900年前後,在威廉的統籌下,帝國海軍雖然開工了一大票“無畏艦”,再一次站到了世界海軍技術發展的最前沿,但是隨之而來暴增的軍費開支令政府頭疼不已。

造船倒是好說,但養船著實不易;這和買車容易養車難一個道理。

一般來說,一條軍艦一年的全部費用,包括人員,燃料,維檢等等大約是軍艦造價的三分之一至一半。

到1905年的時候,隨著一大票戰列艦的入役,德國海軍已經很有點吃不消;當然女王家雖然財大氣粗,可是布林戰爭後財政捉襟見肘,加上海軍還保持著兩強標準,德國每開工一條新船,英國就要開工兩條予以回應,因此也是苦不堪言。

在這種情況下,《英德海軍軍備條約》不僅可以安撫女王(雖然已經作古)那顆受傷的心,更重要的是,威廉可以把有限的軍費更多的轉移到具有戰略意義的國防專案上,比如促進坦克和潛艇的研製,陸軍重炮的列裝,非洲殖民軍和要塞的建設,戰略資源的收集和儲備等等。

出於技術、戰術以及財政方面的考慮,在威廉的授意下,德國海軍在1905…1911年間平均每兩年開工一條戰列艦,而同期的英國則平均每年開工一條。德國人的“知趣”讓英國感到滿意,直到1912年這一默契被德國的“新思維”造艦計劃所打破。(未完待續)

ps:中間停更了很長時間,對不住大家。一方面是有生活上的事情要打理,另一方面是思路有些舉棋不定,經過認真考慮,現在對未來的戰爭態勢有了較好的把握,開始更新。

第二百二十一章 局勢(下)

相對於外交方面的平靜,英德兩國在世界市場上的商業競爭卻是風起雲湧,貿易保護主義的呼聲不斷高漲。

在1910年前後,全世界最大宗的工業品依然是紡織品,包括棉麻紗,布匹,羊毛紗,毛線以及成衣等。隨著日本的崛起,不僅英國本土生產的紡織品徹底失去了遠東市場,就是廉價的印度貨也不斷被趕出中國市場。

到1912年,在中國銷售的棉紗有50%來自日本或者日資在中國開設的工廠,前者主要由三井國際貿易部壟斷經營,後者的代表性公司則是大阪內外棉紗公司。內外棉在上海,青島和漢口共開設9家工廠,控制了中國市場30%左右的棉紗產量,規模大大超越了英國同行。

1900年…1910年間,受益於全球白銀貶值,中國經濟呈現出輸入性通脹,資產價格走高,老百姓普遍感到“錢好掙了”。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商人在一個世紀以前的預言終於成為了現實——“當每個中國人每年都做一套新衣服,那麼四萬萬人的需求會是怎樣的一個天文數字?”

到1912年,日本在中國棉紗市場的份額擴大了八倍達到50%,美國擴大了一倍達到12%,中國民族工業增長了兩倍達到28%。同期,印度產紗線的市場份額急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隨身空間鄉村小神醫

郭家七叔

開局一個金錢掛

晨鍋鍋

愛上天使

卡車

圓心

紫色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