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紅之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八十七章 相馬,超次元卡牌對決,真紅之眼,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這是「張良之智」,也是張子房。
而這一回合魏高祭出的殺手鐧,也差不多就是「張良」和「蕭何」了,這應該不會有錯。
因為除「張良」之外,如果「劉邦」和「韓信」都沒有辦法徹底打敗耀光和他的「上杉謙信」,那麼魏高也只有這一個辦法,這是最後的加碼沒問題。
只因,其實在整個魏高的卡組,或者說大漢的勢力當中,「劉邦」和「韓信」這樣的人總是存在的,「蕭何」這樣的人才也不可缺乏。
但真正能夠平定這個天下的,卻實則在於「張良」這樣的人。
「韓信」若為千里馬,「張良」就是伯樂了。
且「張良」厲害的地方不止是善“相馬”,重要的是,他是能夠走位一個強大王朝建立的樞紐,這樣的一個存在的。
可以說「張良」這個人是非常非常的厲害的。
他比「項羽」比「韓信」,比「劉邦」更加寶貴和難得。
「張良」的難得之處,一在於忠誠,二在於善識人心,這點上,應該說「賈詡」和他有一些相似之處,但「張良」遠遠比「賈詡」高的地方,就在於,他即使識到「劉邦」卻依然不會貪戀。
這個是為人臣很難得的地方,「張良」為韓相,最終也是侍奉到韓國滅亡,那個時候才真正的歸屬「劉邦」的麾下,而他最終能夠看得非常清楚,知道全身而退的這份明知,是很厲害的。
這就不是[善知]的問題了,「張良」看到的東西可遠遠,比其他人多的更多。
所以他能取勝,在他的上頭是想要奪取天下,有這個雄心壯志的「劉邦」的時候,他才能夠和「韓信」一前一後,打出“明燒棧道,暗度陳倉”的戰術來,他才能夠利用西楚內部的矛盾,反叛「英布」和「彭越」,這都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決策,從智略上是完全和「韓信」平分秋色的一個概念。
「韓信」還定三秦,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在濰水之戰全殲「龍且」二十萬楚軍,南滅楚,名聞海內,威震天下,是謂“功高無二,國士無雙”。
這是略不世出的真正的一代奇才,可以說大漢的江山一多半是他打下來的。
但這樣的人,卻不得善終,這未嘗是莫過於可惜的一件事情。
而這裡面要說明的問題其實是,軍事上的成功,少不了的是政治的勝利。
戰爭不過是政治的延續,「韓信」一個人再能打,也是需要環境的。
這裡面就能體現出,「韓信」為什麼功勞遠比「張良」大,但他最後的結局實則不如「張良」的原因。
沒有政治的軍事是毫無意義的。
這是指「項羽」,也可以指「韓信」。
因此「張良」這樣的人,起到的無非就是這樣的作用。
機不可失的時機的極力爭取,以及善於利用對手的婦人之仁,乃至於一念之仁的誤判。
「項羽」在某種角度實際上可以說是輸在了「張良」一個人的手上,而不是其他任何的。
在鴻門宴上,他就是因為「張良」沒殺掉「劉邦」,又因為手底下貪財的項伯受到利用而額外封給了「劉邦」漢中地區,等到「劉邦」拿下關中寶地的時候,他竟然又能聽信「張良」的一面之詞,以為是“漢王名不符實,欲得關中”,且“如約既止,不敢再東進”這樣的話,轉而去分散注意力對付三齊那樣的不足成事的力量。
就連最後,「項羽」依然是因為聽信了“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這樣的一個約定,而死在這個上面。
想來,更加有意思的是,也許「項羽」不會意識到,在他當初,弒殺楚帝的時候,殺掉子嬰的時候,他是不是會想到自己應該遵守的諾言,和應該盡的本分。
從這裡來看,「項羽」死的是一點不冤,但他的失敗,很有意思。
他應該是意識不到自己的,但「張良」能看到自己,看到人性。
這就是智者的一面。
「韓信」
次元卡,等階:S
屬性:地,身份:武將
效果:兵仙。
攻:6守:6
第一道光柱中出現的就是「韓信」的身影。
「蕭何」
次元卡,等階:S
屬性:地,身份:謀士
效果:鎮撫。
攻:5守:5
第二道光柱,卻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