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於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七十七章 高句麗人出城,我欲揚唐,執著於勤,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直到炮火消失後,心驚膽戰的高句麗人終於一顆心掉到了肚子裡。
雖然暫時恢復了平靜,但是他們的心卻提了起來,營中的高句麗將士再次找到了那三位將軍,催促他們儘快和唐軍聯絡,商量好何時出城投降。
他們現在可是擔心唐軍哪天再突然心血來潮發起攻擊,那他們可就太冤枉了,他們可是已經決定投降了啊。
為了早日逃離國內城,他們已經顧不得慢慢收拾家中的東西,還是人先逃出去才是正經,大唐可是仁義之師總不能讓他們餓死吧。
當天下午三位將軍就再次去了唐營,和李密約定好明天上午他們就開始分批次出城。
於是到了第二天上午,唐軍早早地在壕溝之上鋪上了半米寬的木板,搭成了一座臨時木橋供高句麗人出城之用。
這壕溝的存在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雙方都不用擔心對方會太突然出現在自己的眼皮子低下,尤其是對於齊軍來說也不用擔心唐軍突然攻城了,因為他們已經沒有了城牆,那大唐想什麼時候進攻都可以,又何必在這個時候節外生枝呢。
在壕溝的對面是清一色身穿皮甲,背後揹著一杆長槍計程車兵,他們是大唐從國內剛剛調過來,不到半個月的火槍兵,他們揹著的火槍,代表著大唐最新的火器水平。
雖然距離後世的槍支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在這個時代李密自然不可能一下子要求大唐的火器營能夠具備後世的技術,這技術的進步就像是小孩子學走路一樣,必須一步一個腳印,沒有任何捷徑可言,他給火器營提供的那些技術,雖然是先進的,但是從理論到現實,卻沒有那麼容易。
今日派出火槍隊來,就是為了維持秩序,若是高句麗人不老實,李密是不介意讓他們見識一下火槍的威力的。
火槍發明於中國南宋時期,這種火器在南宋時期非常盛行,在明代被髮揚光大,清朝後期衰落甚至失傳。火槍在14世紀開始傳到歐洲,歐洲的軍隊對於火槍這樣的裝備非常熱衷。尤其是西歐。德國的火槍技術和火槍的普及率是歐洲第一,不論是在發明了火門槍的火藥時代,或者是普魯士王朝戰爭時期,火槍的運用處於領先地位。
而現在唐軍的這支火槍隊使用的火槍屬於燧發槍,這種燧發槍是由法國人馬漢在轉輪火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新發明取掉了發條鋼輪,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傳火孔邊設有一擊砧,射擊時,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藥擊發。燧發槍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17世紀中葉,很多歐洲軍隊普遍裝備燧發槍,一直用到1848年才結束裝備。
燧發槍的發展歷程分為轉輪打火槍到燧發槍,最早使用的火繩槍由於受天氣影響較大,在潮溼或者是雨天根本無法發射,因此便有了這轉輪打火槍,
然而,轉輪打火槍並不是完美無缺的,它不僅結構複雜,造價昂貴,使用麻煩,而且在鋼輪上有汙染時還不能可靠地發火,於是,人們又開始研製新的“點火”方式,
居住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班牙人發明了燧發槍,他們取掉了那個源於鐘錶的帶發條鋼輪,而是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在傳火孔邊有一擊砧,如果需要射擊時,就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點火藥,這種擊發機構稱之為撞擊式燧發機,裝有撞擊式隧發機構的槍械稱為撞擊式燧發槍。撞擊式燧發槍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
有了李密提供的那些技術資料,下一步大唐火器營研究的就是1860年由美國首先設計成功了13.2毫米機械式連珠槍,這種槍開創了彈夾的先河。此槍槍托裡有一個彈簧供彈艙直通槍膛。子彈可以由此一發一發裝進,自動輸送入膛。
既然命運讓自己這樣一個作弊器的存在出現在了一千多年前,他要是不利用這個機會將作弊進行到底,那實在是對不起命運對自己的垂青啊。
至於剽竊別人的技術,這個就更不是問題,又沒人會追究自己侵犯了別人的智慧財產權。
別說是這個時代還沒有智慧財產權了,就算是有著東西,哪個人敢來和自己這個大唐皇帝說這些啊,那除非是他的腦袋不想要了。
高句麗人開始出現在火槍隊的視線內,走在最前面的都是50歲以上的老人,還有婦女和15歲以下的孩子。
火槍隊的存在就是防止有人濫竽充數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