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不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46章 塞翁失馬,策行三國,莊不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儒出發之前,和賈詡商量過兩個問題:要不要確立和孫策的盟友關係?如果要,可以答應什麼條件,如何結盟?
之所以會有前一個問題,是因為賈詡一直對孫策的戰略持懷疑態度。三面受敵的形勢實在太危險,在這種情況下,孫策還分兵,兩路出擊,實在有違用兵之道,與孫策之前的穩健大相徑庭。周瑜、黃忠進兵受阻,遲遲不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本身也證實了賈詡的擔心。他不得不考慮孫策有崩盤的可能。
世事無常,戰場上的事更是如此,一路順風突然翻船的事數不勝數,最著名的當然是真正的霸王項羽,都已經滅秦、分封天下了,就因為戰略上出現了重大失誤,最後兵敗垓下,命喪烏江。驕兵必敗,誰能保證孫策不會一時得意,重蹈項羽覆轍?
相比之下,李儒在南陽、汝南都住過一段時間,和孫策接觸比較多,對孫策的新政有切身體會,也對孫策更有信心,所以在他的力主之下,有了第二個問題:如果要確立和孫策的盟友關係,可以答應什麼樣的條件,以什麼樣的方式結盟?
納質是一種選擇,婚姻也是一種選擇。董越已經決定將女兒董青嫁給蔣幹,賈詡攔不住,只能順水推舟。賈詡有兒女,而且都已經成年,也可以聯姻,但賈詡不想與孫策聯姻,他只同意納質,將次子賈訪送到孫策身邊為質。除此之外,賈詡還願意推薦一批涼州少年到孫策麾下任職,比如張繡。
相比於婚姻,納質當然遜色不少,但賈詡堅持如此,為自己留點後路,李儒也只能照辦。
對賈詡的態度,孫策早有準備。李儒從河東趕到襄陽用了一個多月,半路上走走停停,自然不僅僅因為年老體衰,精力有限,而是想親眼看看他的實力,看他有沒有取勝的機會。既然李儒走到了這裡,自然是已經做出了決定,剩下的就是討價還價。
賈詡的第一個條件就是那三萬石海鹽。他希望孫策能將這三萬石海鹽直接交給他,由他處理,或者乾脆換成其他物資,比如糧食、軍械。三萬石海鹽進入弘農、河東對他的影響太大,哪怕這三萬石海鹽是控制在董越手中也不行。董越有腦子,但腦子有限,要求他看著這麼多鹽保持理性是一件比較難的事。
孫策沒有立即答應李儒,表示要與董越商量一下,取得董越的認可。這禮單已經給出去了,再出爾反爾,未免不厚道。交給賈詡更不可能,這可是近三千萬的鉅款,憑什麼給你,就因為你把兒子送來做人質?孫策對此不以為然。人質通常來說都靠不住,以賈詡的性格,真要形勢出現了重大逆轉,他才不會在乎這個兒子的死活呢。至於其他人,比如張繡之流,他就更不在乎了。歷史上,張繡被曹丕逼得自殺,賈詡可沒什麼反應,最後還是幫曹丕嗣位,並因此得到了太尉之位的酬賞。
討價還價的事慢慢談,孫策也不著急。他從來沒指望賈詡能夠主動幫忙,他只要賈詡不能搗鬼,別在他最緊張的時候捅他一刀。賈詡的人品是指望不上的,所以只能釜底抽薪,拆散他的團隊。賈詡精通兵法,但他畢竟不是董卓,能夠親自上陣殺敵,到目前為止,他還沒有親自指揮戰鬥並取勝的經歷,董越等人只是把他當謀士看,要將他們分離出來並非難事。
在三萬石的海鹽面前,董越的表現已經充分暴露出賈詡控制力的虛弱。如果不是涼州人,他對董越等人的影響力或許還不如李儒。李儒可是正兒八經的讀書人,學問很好,曾被朝廷徵為博士,董卓及其部下諸將粗魯兇殘,認得的字有限,卻對讀書人迷之崇拜,所以董卓入京時,跟了董卓很多年的賈詡只做了個太尉掾,剛剛投靠董卓的李儒卻一下子成了郎中令,位列九卿。
孫策不急,李儒就有點急,尤其是在他了解到黃忠、周瑜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之後。孫策如果順利拿下益州,天下形勢就明朗了,考慮到涼州人在南陽的惡名,賈詡的下場可以想象。不過李儒搞不清虛實,他旁敲側擊的問過孫策相關的戰況,孫策卻含糊其辭,不肯說具體的情況。李儒擔心孫策虛張聲勢,迫賈詡就範,也有些猶豫不定,不敢輕易決定。
談判就這麼不死不活地拖著,日子一天天的過去,轉眼便是十月末,眼看著一年又要結束了。
就在這時,關中傳來了天子要大閱的訊息。
天子主動出擊,進攻南陽,一直在軍師處的規劃以內,卻屬於可能性不大的選項。包括孫策本人在內,都覺得除非兩翼戰事膠著,兵力分散,中路出現了破綻,天子才有可能冒險,以求一擊必殺。在交州幾乎沒有動靜,袁譚一擊即走,曹操又被黃忠、周瑜逼得左右支絀,他的中軍根本不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