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不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17章 聖之時者,策行三國,莊不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隨著天下太平的臨近,學術研究將迎來一個迅速發展的機會,各地學堂、書院將遍地開花,只要學術上有成就,即使不做官,一樣可以過上愜意的生活,頓時熱情高漲。
另一方面,嶽麓書院在聘請祭酒、教授時不再侷限於五經等傳統經學,而是擴充套件到《孟子》等子學,這也讓一些原本不屬於主流的學問有了用武之地。
討論很快超出了翰林院的範圍,很快就有人將目光轉向了之前不登大雅之堂的實學。襄陽楊氏建醫堂,蔡氏建農事堂,得到天子的御筆題名,是朝廷將各種實學納入學術主流的明確訊號,各地大族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紛紛特色人才,張羅學堂修建。
五經之類的學問也就罷了,與普通人關係不大,各種實學卻關係到生意,關係到他們的財富增長。如今競爭激烈,沒點技術優勢,想賺錢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南陽人為什麼這麼牛?不就是因為南陽的木學堂、鐵官以及織坊起步最早,技術最強麼,不論是藥材還是車船、布匹,都是響噹噹的高檔貨。就連南陽的黃牛都做成了大生意,行銷天下,不少人到了南陽的第一件事就是品嚐一下正宗的南陽牛肉。
事情的發展連孫策都有些始料不及,隨即又欣喜不已。他費心費力的推行新政,引導各地大族積極投資實業,不斷下詔,到處演講,效果卻不如這次籌建嶽麓書院的事件影響大。彷彿一夜之間,這些人都開了竅似的,再也不用他刻意引導,紛紛奔著實業去了。
孫策意識到,經過十年的醞釀準備,新時代正在來臨,而且腳步越來越快。
——
三月春水生。
一轉眨,孫策在洞庭便住了三個多月,眼看著洞庭湖的水位漸漲,君山上的草木返綠,長江的春汛即將到來,君山變得不太適合人數眾多的中軍大營。
正好嶽麓書院即將建成,孫策便請示了吳太后,請她們移駐嶽麓山。
吳太后說,嶽麓山風景雖好,卻正在施工,我去會讓他們不安,不如住到長沙去。長沙是孫堅戰鬥過去的地方,她當然曾在長沙城中住過好幾年。如今孫權被封為長沙王,王宮就在長沙太守一側,她可以住在長沙王宮裡。
反正長沙王在軍中,又沒有王妃,王宮等於空著。
吳太后懿旨傳出,孫策還沒表示意見,太常魏騰就表示了堅決的反對。皇太后可以住到長沙王宮,皇帝怎麼能住在長沙王宮?就算皇帝要留在軍中,那皇后、貴人們怎麼辦?別說是朝廷,就算是普通人家也沒有這麼做的,於禮不合。
吳太后多少有些尷尬,還有些惱怒。
皇后袁衡提出了一個解決辦法:孫堅當年是長沙太守,住的當然是長沙太守府。皇太后想故地重遊,住在太守府就是了。不過太守府要辦公,也不適合由皇太后入駐,不如將太守府改建成別院,作為祭祀孫堅的祠堂,以示對孫堅的紀念。這樣皇太后和皇帝入住就都沒有禮儀上的障礙了,也不會擾民。
至於長沙太守府,別外找個地方安置就是了。
魏騰表示同意,露布上書,盛讚皇后此舉穩妥周全,既不違禮儀,又盡了孝心。長沙相劉先也表示贊成,主動騰地方,並說可以將嶽麓書院的工匠們先帶過去,最多十天就能改建好。
吳太后也覺得這個方案不錯,欣然同意。
三月末,吳太后移駐長沙,住進了新建好的孫堅祠。孫策特地騰了兩天時間,還將孫權從前軍招了回來,一起送吳太后去長沙,順便祭祀孫堅。
站在孫堅的紀功碑前,孫策心中五味雜陳,說不清是什麼感覺。
因為孫堅有遺囑,要以漢臣的身份入土,所以祠堂裡的碑上只提孫堅身為故漢長沙太守、烏程侯以及驃騎將軍的履歷,隻字不提他與吳國的關係。
事實上,吳國的建立看起來也與孫堅沒什麼關係。孫堅從來沒有被封為吳侯,第一任吳侯就是孫策自己。但孫策心裡清楚,如果沒有孫堅十幾年浴血奮戰打下的基礎,就算他再聰明能幹,也不太可能白手起家,由一個普通百姓統一天下,想抱袁術的大腿都未必有資格。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孫堅幾乎抓住了每一個機會,才為他奠定了基礎。討許昭,徵叛羌,平黃巾,少一個,他都沒機會成為一方諸侯。
孫堅堅持以漢臣入土,那是他的信仰。從一個商人之子成為一方諸侯,他對大漢朝廷的感激發自肺腑。韋昭寫吳史,說孫堅在洛陽得玉璽,本是想為孫吳立國尋找一些合法性,實際上卻是弄巧成拙,往孫堅臉上抹了黑。以孫堅向袁術俯首,心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