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不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90章 大智若愚,策行三國,莊不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基本方案確定,虞翻隨即提交了登基大典的籌備方案。有蔡邕在,禮儀方面不成問題,相關物資準備也不難,如果從現在開始正式籌備,最多三月底就能準備妥當。
可是有一件事,虞翻沒辦法解決。玉璽,尤其是傳國璽。
玉器製作是一個專業性極強的行當,基本上除了宮裡,根本不會有玉器工匠的生存空間,尤其是那些技藝高超的匠人。這些年朝局動盪,宮裡的匠人流落四方的不少,但倉促之間卻很難找到,而且就算找到了,也未必能找到合適的原料來製作玉璽。
至於傳國璽,就更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除非找人去長安朝廷索要。可即使長安朝廷願意交出傳國璽,也不會是無償的,不知道會提出什麼樣的苛刻條件。
聰明如虞翻,對此也束手無策。
聽到傳國璽,孫策忽然想起一件事,史書上說,孫堅討董時,曾在洛陽得到傳國璽,後來被袁術得到訊息,抓了吳夫人,強行搶走了玉璽。這件事最初的史料源自吳國自撰國史,即韋昭所著的《吳書》,應該是可靠的。但他從來沒有聽孫堅說過此事。以孫堅臨死之前還要以漢臣身份下葬的秉性來說,似乎也不太可能——孫堅沒有這麼好的演技,明明藏了傳國璽,卻非要做舊朝的忠臣,這得多虛偽。
那《吳書》的記載又從何而來?
孫策一時出神,很想做一番考證,奈何他對史書的記憶遠遠達不到過目不忘的程度,十多年沒有重讀,大部分情節都模糊了,更別提這種角落裡的記載,一時竟是摸不到頭緒。
虞翻不知道孫策在想什麼,又不敢催促,只好強作鎮靜的等著。張紘等人也不敢多嘴,一個個低著頭,沉默不語,氣氛有些尷尬,直到孫策反應過來。見眾人各自作沉思狀,孫策剛準備說話,目光一掃,卻覺得荀彧的神情有些與眾不同。他雖然也不說話,臉色卻很平靜。
孫策不禁奇怪。他不覺得荀彧會是覺得事不關己,可以高高掛起。既然能坐在這裡參與討論,他應該有做吳臣的自覺,就算對漢朝有所留戀,也不會表現得這麼刺眼,須知他和劉曄的投降對局勢的影響絲毫不亞於劉協兗州戰敗。
“蔡公,大夫,有件事,孤一直不解,正好藉此機會問問你們。”
蔡邕茫然地看向孫策,荀彧也拱了拱手,轉向孫策。孫策打量著他們,越看越覺得不對,蔡邕也就罷了,老頭也束手無策,荀彧的反應卻有些古怪。
“聽人說,董卓亂政的時候,傳國璽就遺失了,可有此事?”
蔡邕很驚訝。“有這事?我怎麼沒聽說過?”他又轉向荀彧。“文若,這是真的嗎?”
荀彧也有些驚訝,抬起眼皮,看了孫策片刻,眼神中有些茫然。“這個……臣也是第一次聽說。”
“那你遷都長安之後,見過傳國璽嗎?”
“傳國璽是國之寶,深藏宮中,幾乎不會動用。”荀彧搖搖頭。“臣在宮中十餘年,從來沒見過。”他頓了頓,又道:“大王此言,從何而來?”
“孤也是偶爾聽人說起,具體是誰,也想不起來了。照這麼說,傳國璽還在長安宮裡?”
荀彧有些遲疑,半晌才道:“臣未曾親見,不敢妄言。”
孫策越看越覺得荀彧的反應可疑,卻不知道究竟哪兒可疑。他也不能當面問荀彧,只好暫時放過,迴歸正題。“傳國璽嘛,孤覺得不必過於重視,有與沒有,區別不大……”
“大王,此言差矣。”蔡邕叫了起來,聲音有些大,所有人都被他跳了一跳,坐在他身邊的蔡琰連忙扯了扯他的袖子,示意他不要太激動。蔡邕有些訕訕,放低了音量,拱手道:“大王,傳國璽是國之重寶,象徵著天命……”
“孤不信天命,孤更相信民意。”孫策擺擺手,示意蔡邕入座,笑道:“這傳國璽真要是能代替天命,秦何以亡,王莽何以興?秦亡之時,傳國璽可沒有自己飛到漢高祖手中。王莽興時,也是從他姑母手中強取而來。恕孤直言,真沒看出與天命有什麼關係。”
“這個……”蔡邕一時語塞,老臉脹得通紅。
“再說了,傳國璽乃秦之國寶,李斯所制,秦二世而亡,李斯也不是什麼社稷之臣,這傳國璽可不是什麼吉祥之物。”說到這裡,孫策忍不住笑了起來,轉身取出盛憲、賀輔所獻玉鳳,擺在案上。“蔡公,你是研究古物的大家,你看看這件玉器。”
一旁的步練師上前,取過玉鳳,送到蔡邕面前。蔡邕接過,仔細端詳了片刻。“大王,這玉鳳從何而來?依樣式看,是件古物無疑,和餘杭、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