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之盡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60章 青沙山之戰(上),重生大唐做可汗,海之盡頭,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薛仁貴在李治面前表現了超強的自信,這讓李治李小九很是滿意,但是不是沒有人給這對君臣潑涼水,像戴至德就提醒薛仁貴不要大意,“薛將軍,不是老夫故意給你潑涼水,實在是對面的敵人絕非高句麗百濟之輩…..想那李路也是名將出身,他一手調教的軍隊,豈是等閒之輩?”
沒有薛禮薛仁貴卻不以為然,他看了下戴至德,“戴公,我怎麼覺得你這話是在長英逆的威風,滅我們大唐自己的銳氣呢?”
薛仁貴懟完了戴至德,然後對李治說道,“陛下,都說英軍戰力甲冠天下,我薛禮一百個不服……我這回,就要好好會會那個冒姓了我們老薛家的吐蕃人……”
薛禮薛仁貴自是信心滿滿,他認為只要戰術得當,英軍的火器優勢並不是不能消減,為了做到萬無一失,他還特意去拜訪了幾年前從河湟之地逃回來的劉審禮,從老劉瞭解了英軍的一些情況,他認為自己已經做到了知己知彼,到時候就是看戰場發揮了。
在得知李治準備幫自己復國的訊息之後,慕容忠很是高興,雖然復國之後,還是長安的傀儡,但是自己也是一國之主,總比現在流亡長安要好許多是不是?
在他的帶領下,那些流亡大唐的吐谷渾貴族們紛紛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準備跟著大唐王師重回河湟,重新做人上人。
大唐這邊的異動,自然沒有能逃過英軍的幾大情報機關的法眼,潛伏在長安的秘諜把李治準備護送慕容忠前往河湟復國以及大唐發現了火藥的情報傳回了碎葉,在看到情報之後,李路微微一笑,“稚奴,李小九,你就是有了火藥又能如何?一支封建軍隊是無論如何也打不過一支近代化軍隊的…….”
至於那份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的軍報,李路倒是哈哈一樂,薛仁貴和薛欽陵兩個人在這個時空又對上了啊,在李路的前世那個時空裡,薛仁貴就是大非川被論欽陵給打的大敗,以至於被削職為民,一世英名盡喪,
沒想到自己改變了吐蕃歷史,論欽陵變成了現在的薛欽陵,可是這兩人又對上了,不得不說,這就是一對天生的冤家對頭啊。
李路感慨了一聲之後,就下令給遠在日光城的薛欽陵,務必全殲入侵唐軍,至於他們的那個主帥薛仁貴,能活捉就活捉。
在收到了李路的命令之後,薛欽陵趕緊趕往河湟,他在仔細研究之後,制定了一個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計劃。
另一方面,長安城那邊,李治也正式下令,由在遼東戰場上聲名赫赫,又被譽為“三箭定天山”的神話般人物,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右衛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為副,領兵十萬兵進高原便送吐谷渾逃亡可汗慕容忠還故地復國。
薛仁貴此次西征,雖打著“邏娑道”的旗子,貌似將矛頭對向了高原的心臟地帶,但其真正目的,還只是幫助吐谷渾復國。至於所謂“邏娑道”,用意無非是恐嚇對方、召喚吐谷渾故民,鼓舞己方將士士氣。
由此,唐軍的戰爭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一方面奪回原本屬於長安的河湟谷底東部地區,進駐戰略要點烏海城,以此阻止英軍北進,一方面透過在吐谷渾故地的一兩次殲滅戰消滅或驅逐英國在吐谷渾故地的軍事力量,為吐谷渾復國創造軍事條件。若此,則可以利用吐谷渾王為號召完成復國之夢,下一步就可以政治解決吐谷渾問題。
薛仁貴此次西征的戰略部署完全是為了實現其戰爭目的而策劃的。可是英軍在七年之前吞併佔據吐谷渾之後,在薛欽陵的親自經營下,這裡已被經營成為英軍高原叢集重要的戰略重地。
實際上,吐谷渾故地的民族淵源和地理位置,以及英國的統治政策,也決定了當地民眾之心必定傾向於英國而不是唐朝。而李治以及薛仁貴以及那些吐谷渾貴族們似乎都沒有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還做著當地百姓渴望吐谷渾復國的夢想。
薛仁貴就是帶著這樣的戰略構想進入了河湟谷地,跟原時空不一樣的是,本時空佔據高原的英軍,手裡握著整個河湟谷地,戰略迂迴的境地也較之吐蕃更大。
而在戰前,李治為慕容忠選定的王都,則是西海以西的大非川,大非川何地?
實際上,大非川一帶一直是吐谷渾政權的中心所在,也是吐谷渾復國都城的首選地。從唐王朝的利益來看,也是李治給慕容忠欽定的都城的唯一的選擇地。
薛仁貴實際上也是把戰場選擇在了這大非川附近,可惜他是選擇了大非川,可是薛欽陵可不那麼認為啊,大非川已經是英軍的戰略腹地,怎麼能讓唐軍進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