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明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二十一章 他們回來了,現代志怪錄,老明經,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屋裡點著油燈,火苗晃動,光亮照在臉上忽明忽暗,顯得每個人的神情陰晴不定。

趙老憨就打破了沉默。

“各位,我初到貴地,承蒙您全家照顧,心裡一直存著那麼份兒真真兒的感激之情。這些年走南闖北,也辦過幾件靠譜的事兒。你們全家這麼悶著難受,我心裡也不舒服。這樣,如果信得過我老趙,您跟我說說,到底出了什麼了不得的大事兒了。如果我能幫忙,那自是最好,如果不行,您在另請高明。”

說話間,他看見這家大兒子丟在地上的包袱,就哈腰撿了起來。

興許是走的時候匆忙,那小夥子包袱的扣子打得太鬆,裡面的東西就灑了出來。

趙老憨就一樣一樣地拾掇起來,有換洗的衣服,有替換的鞋子,還有一個布口袋,裡面灑出了點苞米茬子。

玉米耐旱,產量高,不用費心伺候,所以是當地主食之一。把玉米粒曬乾了,用磨黏成碎屑,當地人稱呼其為“苞米茬子”。

趙老憨覺得這苞米茬子不對勁兒。他開啟布口袋,發現裡面的苞米茬子已經完全發黑,跟遭了黴一般。

這家老爺子看見這東西,如同被烙鐵燙了一下,不由得哼了一聲。“真的是他們!”

趙老憨不吱聲了,他只是看著老爺子的眼睛。

他在等對方回過勁兒來,把事情的前因後果告訴自己。

老爺子用顫抖的手抓起菸袋杆,挖了一斗碎葉子菸,用發黃的大拇指摁了摁,湊在油燈上點著了火。

吧嗒吧嗒兩口,長出一口氣,老爺子鎮定了一些,就開啟了話匣子。

蝲蛄溝地勢低窪平坦,附近山嶺中,千百年來的陳腐枝葉都沉積在這裡,所以土質奇佳。

現在這裡的住家,都是一百多年前就在這裡定居的人的後代。

當時天下戰亂四起,他們能找到這裡,無異於身處世外桃源之中。

當時整道河的東西兩岸,一共能有八十多家住戶。慢慢地就形成了兩個村落,他們就簡單地稱呼為河東村和河西村。

結果這幫給剛躲過人禍的一夥幸運兒,卻遇上了一場天災。

搬過來的第三年,那年一滴雨都沒有下,就連村子中間的河溝,也斷了溜。村裡的人靠採集松果,套兔子野雞,勉強捱過春秋,但面對大雪封山的寒冬,山溝裡的資源根本養不活所有的人。

這樣,就得有人餓死了。

當時東西兩村的人決定,不能坐著一起等死。於是,每戶人家出一個代表,研究對策。

大家最後研究出個法子,抓鬮。

在一個空罈子裡,投進去兩個紙條。

一個寫著“留”,一個寫著“走”。

由東西兩村各派一個代表,誰抓到了留,就全村人留下。誰抓到了走,那個村裡所有的男人都要在降雪之前,離開這裡,另尋出路。當然,女眷如果願意一起走,也不阻攔,如果留下,由另一個村的人負責照顧。

等到來年開春,走的人可以再回來,田地和房屋都歸原主。

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在饑荒年間,只有如此,才能讓血脈流傳下去。

抓鬮的結果,趙老憨已經猜個八九不離十,西村抓到了“走”。

整整四十戶的人家,在一個月的時間裡,陸續出走。

當時的人,家庭觀念很強,一些女眷也跟著一起走了。

那年的雪下得尤其大,山溝十幾裡以內的食物,都被飢餓的人們搜刮乾淨了。後來,人們開始刨地,挖出在凍土裡的地蝲蛄,用這種半個小手指大的蟲子充飢。

這處山溝的土地肥沃,地蝲蛄尤其多。這些小蟲,救了這些人的命。

那時候起,這個地方就一直被稱呼為蝲蛄溝。

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東村的人也按照誓言,把吃的東西優先留給西村留下的人。

第二年開春,冰雪消融。東村留下的人,同蟄伏了一冬的蛇蟲一起復蘇了過來。他們拿出了寧可餓死也要留存下來的種子,在這片土地上又耕種了起來。

可是,西村沒有一戶人家回來。

東村的人按照誓言,把西村的剩下的人接了過來。

也沒有人打河西的田地和房屋的主意。

春種秋收,一年就這麼過去了。

第一場雪降下的時候,山外,回來人了。

這些人遠遠沒有四十戶,零零散散的能有二三十人,穿著破衣爛衫,一副面黃肌瘦的樣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非正常人類事務所

月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