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雲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大唐種田指南 第118節,大唐種田指南,浮雲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頭次嘗菠菜,鍾離珺眼前一亮,或許是沒處理好,菠菜還帶著股土腥味,然瑕不掩瑜,吃碗菠菜後,鍾離珺充滿了力量!

他腦海中劃過菠菜的無數種吃飯。

最後,他向波斯商人購得種子,又往烏斯藏去了。

……

“阿嚏——”

一陣寒風吹過,高長松打了個噴嚏。

烏斯藏這晝夜溫差十分之大,剛歡度完豐收的季節,小風就吹起來了。

高長松外出時見村人換上了冬衣,這年頭可沒什麼羽絨服、棉襖,富裕人家會在布裘裡充絲綿,輕薄又保暖,可這玩意兒哪怕高長松都不會穿,一是修道之人不怎麼怕冷,二是這衣服太太太昂貴了。

絲綿沾了一個“綿”字,可根咱們常說的“棉花”不是一個棉,這是種用蠶絲製成的棉絮,工藝上比較接近現代的蠶絲被。

蠶絲被可不便宜,這還是在生產力發展的現代,放在一千五百年前,非達官貴人是用不起絲綿製衣禦寒的。

稍微殷實點的人家首選的禦寒之衣是皮裘,也就是皮草,這也分個三六九等,譬如狐、貂、貉、豹做得皮草稀有,多為貴人所穿,百姓則穿鹿裘、狗裘等。

說實在的,都穿上皮草了,這起碼家裡得有勞動力能抓狍子、鹿,才有皮裘穿,再窮一些的人家,就像是古詩中說的,蓋紙被,穿紙衣。

不過這裡的紙,並非我們理解的紙,要不然百姓早在嚴寒之中被凍死了。

紙衣既然能盛行,就證明它還是有一定抗寒保暖性的。

紙衣的原料是楮樹皮紙,此紙十分耐磨,且隔熱性完勝麻布,已經快把麻布紙衣給淘汰了。

高長松家貧時也穿過紙衣,他感覺:硬是真的硬,保溫,馬馬虎虎吧,只能說聊勝於無。

無錢的村人除紙衣外還會左套一層、右套一層,他們的外套多是麻布所制,夾層裡縫了破布頭、麻繩、廢紙等一切似乎能禦寒的廢品。

成品說禦寒是不可能的,擋風還差不多。

去年高長松自己還在掙扎,自然沒有閒心搞別的,但在第二個寒冬即將來臨的今日,他也琢磨著能不能做出價格在皮裘之下的防寒品了。

哎,禦寒衣物,最好的原材料不就是棉花嗎?而且棉花也不是沒有傳進中國,早在未經南北朝時期,就有棉花了,可惜直到現在還只當觀賞品,要他在全國大力推廣,也得當上朱元璋,在全國強制推行種植才行啊。

考慮到下一任皇帝是李世民,他還是無視種田系統的爭霸功能吧……

推廣棉花是行不通的,他自己種棉花都欠奉,高長松從未在古格鎮周圍看見過!

但是,學習一下穿越者前輩們的經驗,搞點毛衣還是有可能的。

高長松還是看過不少穿越小說的,只要穿越古代,就必然打鐵製糖織毛衣,可能是這三項賺頭比較大吧,哪怕是當時有技術,這還不是能進行技術革命嗎?

毛衣這玩意,看似走進千家萬戶,實際上它進入中國的時間是比較晚的,否則在明清時期就用該有布袍配高領毛衣這種時髦的搭配了。

它是在二十世紀才被國人逐漸接受,並且推廣開的。

但在西方,毛衣很早就登上了歷史舞臺。

兩河文明遺址中就出土了上古毛線製品,在唐代時,整個地中海都應遍佈毛衣的影子。

當然了,高長松想著織毛衣,可是有的放矢的,他認為烏斯藏具有搓毛線、織毛衣的先天優勢。

其中原因還得細細道來。

首先是烏斯藏在歷史中的原型是吐蕃,文成公主進藏的那個吐蕃。

在傳統歷史中,吐蕃一直是遊牧民族,文成公主帶來先進的技術與農業知識後,才變成半農耕半遊牧民族的。

有農耕做後勤保障,又有遊牧民族一貫的機動性,唐朝中期的吐蕃才空前強大起來。

西遊記中,高老莊人明顯過著農耕生活,這也從側面展現出,吳承恩老先生筆下的烏斯藏不是單純的遊牧民族,實際上,根據高長松對本國的理解,這毫無疑問是個農耕與遊牧兼具的國度,別的不說,圍繞在古格附近的察雅、八宿、類烏齊、左貢、桑昂等地中,一半都是草原。

他們這的常見畜牧有犛牛、名馬與羊、彘、驢等等,考慮到唐代人比較喜歡吃羊,羊又成為了當地的大種牲畜。

馬就不用說了,那是國家機動力的根本,算戰略物資。

烏斯藏的羊為了應對高原惡劣的氣候,自發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抗戰先鋒!同學們一起穿越吧!

芮導

人在海賊我成了多弗朗明哥

暫別昔年

為聖

夜江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