賤宗首席弟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1章 驚變之始,戰國大司馬,賤宗首席弟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七月二十三日,天氣晴朗,趙主父帶著趙王何與公子章,在信期、龐煖各率五百護衛的保護下,前往沙丘行宮的東北方向,在鉅鹿縣一帶勘察陵墓選址。
在這件事上,信衛軍並沒有被徵召沿途保護,但蒙仲將信衛軍交給了樂毅與蒙遂二人,自己帶著蒙虎跟隨趙主父這支隊伍中一同前往,倒是也沒人說他什麼——想來這種關鍵時候,誰會在意這種小事呢?
值得一提的是,真正負責勘察陵墓選址的,正是趙主父最信任的客卿鶡冠子,而後者所憑據的,便是風水術,或者乾脆說道家風水術。
風水術,源自道家學術,“風”指的是“元氣”、“精氣”等存在於大自然間的生氣,而“水”,則指的是“流動”的特性,換而言之,風水,即指代“流動的元氣”。
按照道家思想,這世上存在有人肉眼無法看到的“元氣”,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有迴圈的“元氣”,且這種元氣始於大地、終於大地,在大地上形成一條條“脈絡”,有的纖細如髮絲,繼而匯聚成“小溪”,再匯聚成“河流”,最終在某些特殊的地形匯聚成一處。這是匯聚的部分。
然後再由“穴”分散為“河流”,再分散成“小溪”,最後分散成纖細如髮絲的氣脈。
週而復始。
而這些個匯聚元氣的特殊地形,風水術中就稱為“穴”。
自風水術問世起,各國君主、乃至權貴富豪,他們為過世之人建造的陵墓,一般就會選擇這種“地脈”流動、匯聚的節點——用風水術的話來說,將逝者埋葬在這些節點,就能福澤後人;而若是已故的君王安葬於這些節點,就能保佑國家,使國家變得更為強盛。
“穴”,或者說這些大地中氣脈的節點,亦有大小之分,什麼地位的人,埋葬於什麼程度的“穴”中,這也有講究——“穴”中流動的氣過強,超過了逝者的“福”與“德”所能承受的範圍,這反而會反噬其後人,甚至於讓後人蒙受無妄之災,甚至是血光之才。
當然,這只是風水術的說法,反正作為道家弟子,蒙仲並不清楚這方面的事。
雖然是道家弟子,但蒙仲對道家風水術卻並沒有過多涉及,這與他的老師莊子無不關係,因為莊子的觀點是無所謂安葬不安葬的:莊子認為,當人死後,人體內的精力就回歸於自然了,剩下的軀體不過是一個“載具”、一個“空殼”,縱使暴屍荒野被豺狼、禿鷹啄食,或者安葬於墓中被螞蟻、小蟲啃食,這有什麼區別呢?【PS:所以說莊子的思想不被世俗民眾接受,這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太過於理性了。】
不過,雖然沒有過多涉及,但由於風水術也是道家延伸的一門思想學術,蒙仲多多少少了解一些。
據他所知,風水術最講究的,即“道法自然”,換而言之,就是要選擇自然環境和諧的地方,畢竟有些“穴”,它地上的地貌未必就好。
而提到自然環境,山與水是必須的,畢竟山一度被認為是地脈的“穴”,而水——流動的活水,也象徵著生機。
除此之外,還有草木植被等等。
蒙仲所瞭解的,也就只有這麼多了。【PS:其實是作者不知道別的了,就不亂編了。】
當日,隨行的護衛趙卒就地安札,而鶡冠子,則帶著趙主父、趙王何、公子章,在信期與龐煖二人率領衛士的保護下,一座一座登上這附近的山丘勘察。
是的,選王陵的墓址,其實就是找一座合適的山丘,然後派工匠將山丘的中間挖空,在山體內部建造王陵。
蒙仲跟著趙主父他們登了附近這一帶的兩座山丘,然後就沒什麼興趣了,畢竟他雖然作為道家弟子,但實在是看不懂這個。
同樣看不懂的道家弟子,還有龐煖,據蒙仲與他私底下的交流,龐煖所瞭解的風水術,還不如蒙仲多。
蒙仲、龐煖這兩位道家弟子都不看懂,那就更別提趙主父、公子章、趙王何、信期等人了,反正從頭到尾,眾人都在聽著鶡冠子點評,然後一頭霧水地點點頭附和這位道家聖賢的觀點。
整整找了三日,由於鶡冠子對鉅鹿縣一帶的山丘都不滿意,一行人帶著失望返回了沙丘行宮。
隨後,在沙丘行宮歇息了一日後,趙主父等人於七月二十八日,再次出行,跨過漳水,來到河對岸的(廣宗)一帶,尋找適合建造王陵的山丘。
由於之前那次非常無聊,蒙仲、蒙虎二人索性就沒有跟隨。
同樣過了三日,趙主父一行人再次返回了沙丘行宮。
據蒙仲私底下詢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