賤宗首席弟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1章 中山樂氏,戰國大司馬,賤宗首席弟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ps:這章居然寫了四個小時,真懷念寫架空歷史的時候,可以完全靠自己編。
以下正文
與樂毅的相識,是在隨同趙主父巡遊靈壽的時候。
靈壽是舊日中山國的國都,是故當趙國攻滅中山後,趙主父設靈壽縣,準備將這座城池作為中山境的治所。
而這樣做的前提,即必須得到當地人的擁護支援。
因此,趙主父親自出面安撫了靈壽人,許下種種優厚待遇,說白了無非就是重新分配利益,將原先屬於中山國貴族的那些田地與財富,分給中山國人,藉此得到中山國人的支援,化解中山國人與趙人的矛盾。
而就在趙國的官吏重新整理靈壽的戶籍時,樂毅一家亦在其中,這名年紀與蒙仲等人相仿的少年,將自己的名字籍貫登記在趙國“靈壽縣”的戶籍上,由於他是子姓樂氏出身,因此讓樂進、樂續等人頗感驚詫,因為他們兄弟倆也是子姓樂氏出身。
要知道,子姓出自殷商,但凡是子姓,十有**都是殷商後裔,比如蒙仲、蒙虎、蒙遂,他們是子姓蒙氏,除他們以外,武嬰是子姓武氏,向繚是子姓向氏,等等等等。
在彼此相互通了姓名後,樂毅與蒙仲等人很快就熟悉了,畢竟彼此祖上同出一支。
“你乃子姓之後,怎麼會在中山國呢?”
蒙虎吃驚地問道。
要知道,宋國與中山國之間非但隔著最起碼千里之遙,更要緊的是,中山國乃是狄族後裔建立的國家,很難想象宋國的子姓子弟,居然會跑到中山國定居。
而對此,樂毅也不清楚,於是便邀請蒙仲等人來到他們樂氏一族所居住的鄉村,詢問族內的老人。
樂毅所在的中山樂氏一族,也跟蒙仲、樂進等人的鄉邑差不多,也是同姓同氏的族人居住在一起,互望互助,不過規模遠遠不如宋國景亳一帶的樂氏,整個村子大概也只有十來戶族人。
在樂毅的帶領下,蒙仲等人拜見了中山樂氏的族長樂路,一位已年高六旬的老者。
這位老者保管著中山樂氏的族譜,他向蒙仲、樂毅等人介紹了他們中山樂氏一族的由來即魏國將領樂羊的後裔。
據樂路所言,其祖上樂羊的先人,大概是在宋國泓水之戰戰敗於楚國後,為了逃避兵禍與戰爭,而從宋國北遷到晉國,在幾經週轉後,最終於安邑定居姑且就稱作安邑樂氏。
待等到三家分晉後,魏文侯魏斯將安邑定為魏國的國都,至此,安邑樂氏便成為了魏人。
說起趙國與中山國的淵源,那可真是歷史悠久。
最初,在晉國中期,晉國與中山國的前身白狄關係還算融洽,但隨後,白狄中的鮮虞、肥、鼓、仇幾支部落東遷,於中山一帶定居並迅速對外擴張,這讓晉國感受到了威脅,在幾番摩擦後,雙方爆發了戰爭。
但由於晉國的實力遠勝中山國,因此最初的戰爭大多都以晉國取得優勝。
晉國後期,國內“六卿家族”開始內鬥爭權,中山國得到了喘息機會,便連同齊國、魯國,共同討伐晉國。
為了報復中山國,趙國王室的祖先、晉大夫趙鞅,率領晉軍攻伐中山國並將其重創。
其後幾年,晉國連番攻伐中山國,迫使中山國臣服於晉國而事實上,真正控制了中山國的,乃是晉國的趙氏一族,即趙國的前身。
在此期間,趙鞅的兒子趙襄子(趙無恤),從鮮虞族後裔中挑選了一名傀儡,此人即中山文公。
此時,晉國的魏氏一族即魏國的前身,很不滿於趙氏一族控制中山國,在經過趙、魏兩族的商議後,雙方決定共同掌控中山國,為此,魏文侯將自己的女兒公子傾,嫁給了中山文公。
數年後,公子傾為中山文公生下一名男嬰,即中山武公。
中山武公在血緣上,乃是狄人與中原魏氏的混血兒,而在思想上,他選擇了效仿中原的禮制。【ps:所以說中山武公復興後的中山國,已拋棄了許多白狄的傳統,效仿中原的禮制,其實跟中原國家已經沒什麼太大區別了。】
隨後,趙國內部出現奪權事件,趙襄子的兒子趙桓子起事驅逐了趙獻侯(趙浣)而自立,一年以後,趙桓子又死了,趙國的大臣們興事殺了趙桓子之子,重新迎接趙獻侯來臨朝執政,這長達幾年的內『亂』,削弱了趙國的實力,於是中山武公便趁機鮮虞族頑強抵抗趙、魏兩國,又聯合齊國,徹底擺脫了趙、魏兩國的控制。
數年後,中山武公過世,其子中山桓公繼位,桓公年幼,不恤國政,因此遭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