賤宗首席弟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7章 入冬,戰國大司馬,賤宗首席弟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告訴蒙仲一件事,即昨日又有幾名滕人因為襲擊宋軍士卒而遭處死,並且,這幾名“犯人”的屍體還被遊街示眾,但凡抓到與其相關聯的滕人,皆一併被宋軍處死。
聽了這些,蒙仲唏噓不已。
他認為,這就是宋王偃施行不義的戰爭所帶來的惡果:儘管攻取了滕國,卻無法征服滕人的心,除非滕人個個窩囊,否則,似這種報復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杜絕。
心有所感的蒙仲,再次將所見所聞寫在了布上,命人送到鄒國的孟子手中。
十月十五日到十八日,孟子前後給蒙仲寫了兩封回信。
第一封回信,即是對蒙仲所感悟的“仁戰”的思想,孟子對此大加讚賞,並且孟子在信中寫道,昔日商湯滅夏、周武滅商,兩者都是“以弱小挑戰強大”,但為何最終都能取勝勝利?就在於天下人的支援這即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思想。
並且,孟子還在信中告訴蒙仲,滕國之所以失敗,不是因為別的原因,只是因為滕國國小,倘若滕國也能像宋國這般強大,宋國還能覆亡滕國麼?這是斷無可能的!
蒙仲仔細想了想,覺得孟子的話很正確。
因為他想起兩年前,也就是他兄長蒙伯那一批士卒戰死於滕國的時候,他家族內的族人對於這場仗就已經出現了強烈的抵制,反觀滕人呢,在滕弘、滕虎、滕耆、滕昊父子四人的帶領下,一直堅持著抵擋宋軍,滕人的損失比宋軍的損失只多不少,可即便如此,仍有滕人願意為了國家、為了其君主而死。
這豈非就是“仁義”給君主帶來的麼?
而在孟子的第二封回信中,他則闡述了“義戰”與“非義戰”兩者的區別。
春秋無義戰麼?
其實是有的,遠的不說,就說剔成君逐宋闢公而自立為君,這在孟子看來就是仁義的。
與孔子時代的儒家思想不同,孟子堅持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念,他認為國家的根本在於民,雖然民應當擁護君主,但倘若君主昏昧無道,也可以推翻他,另令賢明的君主。
看到這裡,蒙仲終於明白孟子的思想為何不被齊、魏兩國所接受了。
不得不說,孟子在儒家傳承中也確實屬於另類。
而在信的最後,孟子又告訴蒙仲,眼下宋滕的矛盾,只能用仁義來慢慢消除,具體的方式,即優待滕人,給予後者更多的恩惠,切勿再做殺戮,這樣一來,若干年之後,滕人就會慢慢淡忘對宋國的仇恨;反之,若宋王偃區別對待宋滕兩國的國人,使滕人舊仇未消再添新恨,就遲早會爆發禍事。
蒙仲深以為然,便帶著孟子的書信去見義兄惠盎。
沒想到還沒走出兵帳,蒙虎就急匆匆地跑來,氣喘吁吁地對他說了一樁大事:宋王偃下令王師士卒屠戳了百餘名滕人。
在經過詢問後,蒙仲這才瞭解,原來就在半日前,宋國的臣子唐鞅,親自押送著一批糧草與輜重,前來犒賞前線的軍隊,結果,竟有若干假裝順從的滕人,在替宋郡搬運糧草之際,將一倉的糧草燒掉了。
宋王偃因此勃然大怒,當即派人在城內抓捕那約二十幾名滕人的親眷、朋友,最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總共抓到百餘人,全部將其處死,將屍體懸在城內豎起的木樁上,以警告城內的滕人。
不知義兄可知此事?
蒙仲暗自想道。
後來才知道,待這件事發生之後,惠盎便坐著戰車,滿臉陰沉地從滕城的子城返回城郭。原來,惠盎也是剛剛聽說此事,因此急急忙忙前來城郭內的宋軍帥帳,勸說宋王偃收回王命那百餘名滕人已經殺了,早已經救不回來了,但將其屍首懸在城內的木柱上,這未免太殘忍了。
後來蒙仲又聽說,因為這件事,宋王偃與惠盎鬧得很不愉快。
十一月前後,在宋國擔任軍司馬的戴不勝、戴盈之二人,被宋王偃招到了滕城,想來是為了針對謀取薛邑一事做準備。
宋王偃在滕侯的宮殿宴請了這兩位軍司馬,以及另外一位軍司馬景,還有惠盎、唐鞅幾人,蒙仲也不知是因為什麼原因,竟也受到了邀請。
在宴會中,當宋王偃提到攻取薛邑時,惠盎堅決反對。
惠盎認為,宋國剛剛覆亡宋國,理當緩一緩再進攻齊國的薛邑。
但宋王偃則堅持應該趁著兵鋒正盛,對薛邑發動進攻。
二人越爭論越激烈,尤其是當惠盎舉例滕地還有諸多後患沒有解除的時候,宋王偃氣地竟然拔出了利劍。
然而惠盎雖渾然不懼,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