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十六章 帝王略論(下),大唐不良人,庚新,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
“他說……”
蘇大為暗自蠕動一下喉結,定了定神:“他說法師西行一百餘國,有不少已經荒廢,那些小國不少在滅前,還想著復國? 所以將財寶埋在地下? 以做復國之用。
還說玄奘法師的書? 可能會藏有線索? 因為法師當年一一拜訪過那些國家。”
“哦,你聽了後如何感想?”
李治不動聲色的問。
蘇大為卻是汗透衣背。
他敢肯定,如果剛才自己說的話裡? 稍有隱瞞或者不實,李治定會變臉。
這是李治對自己的“考驗”?
“臣對錢財沒興趣。”
蘇大為抬頭大膽的看向李治,迎著李治審視的目光:“臣自問生意做得不差,賺的錢,足夠過上優渥生活,何況正如散朝大夫所說,臣是唐人,是大唐的臣子,何必貪戀胡人那點東西。”
李治沒有馬上說話,而是沉思片刻微微點頭:“不錯,王玄策還不算糊塗。”
看出蘇大為有些緊張,李治接著道:“《大唐西域記》原本在你手上?你把他送入宮裡來。”
“這……”
“放心,你都不在意,朕豈會在意那些東西,你既答應了玄奘法師,將書交給高昌國主後人,朕亦有成人之美,只用交到宮中,審閱一番,去掉一些不必要的文字,便即還給你。”
原來是要搞審閱,去掉可能透露寶藏資訊的文字。
蘇大為不由暗鬆一口氣,同時慶幸自己對這些寶藏沒有貪念。
他站起身,向李治叉手道:“我現在就回去拿書。”
“坐下,不急。”
李治圓潤的臉龐上,現出一抹意味深長之色:“朕想與你閒談一二。”
“是。”
蘇大為在李治的示意下,再次坐下。
心裡則是掀起波瀾,不知李治會和自己說些什麼。
然而李治並沒有很快開口說話,而是自顧自的翻著手裡那本《帝王略論》。
旁邊的太監和內侍點燃薰香,又烹了茶湯奉上。
李治接過喝了一口,又示意給蘇大為一盞。
這才不緊不慢的道:“你知道虞世南嗎?”
“臣不知。”
“虞世南初仕南陳,陳亡後入晉王楊廣藩邸,隋大業任秘書郎、起居舍人,江都兵變後虞世南輾轉從夏王竇建德手下,來到先皇身邊,任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貞觀又授秘書監。”
蘇大為聽得連連頷首。
別的也不太懂,但是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秘書監這些,他是懂的。
相當於大唐文化界領袖吧。
“這本《帝王略論》就是虞世南在秦王府時,所寫的一部檢點歷代帝王得失之書。”
據後世歷史學者考證《帝王略論》是虞世南在秦王府時,所寫的一部通史性著作。
它以時代先後為順序,以帝王為中心,通篇由“先生”和“公子”的問對所構成。
模式有就像是兵法書《唐李問對》。
而秦王李世民命虞世南作此書,目地當然是“商略古今,以論古帝王為政得失,追述往古興亡之道”,尋找治世安邦良策。
再說直白點,就是如何做皇帝,如何提高帝王之術,和治政水平。
透過從古至今的帝王所做所為,以問對的方式,分析那些帝王做決定的思維模型,分析利弊得失,從而提升自己的思維層級。
蘇大為在腦子裡搜腸刮肚的思索了一番。
可惜《帝王略論》這本書,不在他前世所看過的書目裡,對這本書只有模糊印象,不知裡面寫的究竟是何內容。
混合著龍誕香和麝香的香氣從殿角升起。
薄煙如幕。
李治捧起茶盞,輕抿了一口,潤了潤嗓子。
大概是今日孫思邈之功,此時他的心情不錯,精神也比平時要健旺一些。
此時圓潤的臉上,少有的浮現一絲紅潤。
他略清了清嗓子道:“你可知當年先皇傳這本書給朕,對朕說了什麼?”
“呃,以古為鏡,可知興替?”
蘇大為試探問。
李治頗有些不爽的瞥了他一眼。
蘇大為忙改口:“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李治:“……”
沒說話,但臉上分明寫上了:我討厭話多的人。
蘇大為忙閉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