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六章 反轉,大唐不良人,庚新,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難,簡直如古時的刺客荊柯,突然暴起,令武媚娘也心中震駭。
朝堂上再次響起嗡嗡的議論之聲。
聽出上官儀弦外之音的群臣,無法按捺住心中的激動,紛紛鼓躁起來。
“肅靜!”
“各卿注意禮儀~”
掌管朝堂禮儀的太監,用手裡的玉如意敲擊著,發出金石之音。
混亂中,有數名年青的臣子從文武官員中站出,紛紛跪倒在殿上。
“陛下,武后素有賢名,豈會做那等大逆之事,西臺侍郎所說,純屬臆測,願陛下察之。”
“西臺侍郎身居高位,不思為陛下分憂,卻整日鑽研陰私,陛下,臣彈劾西臺侍郎,挑撥天家親情。”
“臣彈劾西臺侍郎。”
“臣附議!”
這些年輕的官員,員秩不高,都是中下層品秩,但人數卻不少。
粗略一看,有十幾人之多。
這或許就是武媚娘準備的後手了。
但是蘇大為看到他們此時的表現,心裡只有一句話: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任何事都要看時機。
若在上官儀沒說出那番話之前,這些官員上奏,倒還好說。
可在上官儀站出來懟武媚娘,並丟擲那番誅心之言後,這些官員出來替武媚娘辯解,不但不能消除李治的疑慮,只怕會令李治心生警惕。
這是要壞事了。
“退朝!”
珠簾後,李治幾乎是鐵青著臉,從齒縫中蹦出兩字。
隆隆的鼓聲響起。
從顯慶年至麟德元年,李治只有兩次,如此尷尬的退朝。
上一次,還是長孫無忌時代。
所有官員,不敢向李治上奏,在朝堂上,李治大發雷霆,然而依舊無濟於事。
他真正對長孫無忌動了殺機,便是在那個時候。
載著李治與武媚孃的軟轎,向後宮紫宸殿行去。
蘇大為站在退朝的人流中,望向李治和武媚孃的轎子,心中一點不祥之感,在迅速擴大。
武媚娘這次棋差一招。
她只想著把朝堂上的水攪渾,根本沒想到,上官儀會是用這種打法。
不去辯駁邏輯和證物,只用一句誅心之語,一劍封喉。
這還怎麼玩?
這屬於掀桌子的做法。
只有洞悉人性,熟悉李治性情的人,才能做到如此精準的打擊。
李治信武媚娘嗎?
肯定是信任的,不然不會讓她做皇后,而且這麼多年,一直信賴有加。
兩人還生了那麼多子女。
這些年李治身體不好,許多朝政和奏摺,都讓武媚娘替自己分擔。
這就是莫大的信任。
但李治同時也是一位雄主,一位百年難遇的英明帝王。
他讓武媚娘替自己批閱奏摺,那是因為他的身體不好。
精力難以為繼。
在大的格局層面上,他依然對武媚娘手裡的權力十分警惕,一但發現不對的苗頭,就出手打壓。
包括蘇大為,其實也是這種局面下的受害者。
否則以蘇大為的功勞,遠不止現在的權力。
所有的信任,所有的信賴,都敵不過權力。
在自己與太子身體都出問題的狀況下,在上官儀方才那句誅心之言下。
李治必然心中震駭。
一些從未想過的問題,都會從心底浮出。
這一點,從他急急退朝就可以看出來。
若真的對武媚娘毫無懷疑,當場就會重責上官儀。
最不濟,也會令千牛衛將其轟出大殿。
可他沒這麼做。
沒做,就是一種態度。
滿朝文武都看在眼裡。
相信明天,最多下一次大朝會,彈劾武媚娘。
勸李治廢后的奏摺,將會如雪片般飛上李治的案頭。
再想想李治許多奏摺讓武媚娘替其批閱。
真不知當武媚娘批閱廢除自己皇后位的奏摺,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蘇大為此時,心中也一時亂了方寸。
計劃,不如變化快。
本來按昨日與武媚孃的約定,他只用在朝堂的水被攪渾,順勢再加一把力,讓局勢有利於武后。
但現在,一切都完了。
懷疑的種子已經種下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