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十六章 博弈,大唐不良人,庚新,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治劇烈咳嗽著,緩步走入紫宸殿。
他的氣色不太好。
準確說,臉色透著不正常的赤紅。
這是心血管病人的徵兆。
但他清楚自己還不能倒下,太子還太年輕,身體也不好。
大唐才剛征服高句麗,還想征服更多,更廣袤的土地。
將來去了九泉之下,也可以向太宗皇帝,驕傲的說一聲,你生了個好兒子。
我沒有辜負你的期望。
現在的一點鬥爭算什麼?
比之他剛登基時的長孫無忌和關隴門閥,山東世族,局勢好太多了。
李治頭腦依舊清明,知道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他在一日,這大唐就亂不了。
猶記太宗在世時,李治曾與太宗下盲棋。
就是雙方背對著棋盤,說出棋路,由一旁的宮人代他們執棋,最後等終盤,再算勝負。
一局終了。
太宗一面拾棋,一邊意味深長的對他道:“朝堂就如下棋,這天下,便是棋盤,一日為皇帝,一日就要與群臣博弈。
正如戰國韓非子所說,君臣一日百戰。
有許多棋路,其實當時是看不清的。
但是不用著急,可以先仔細觀察對方的棋路,思慮周詳,再做決定。
這和戰場不一樣,戰場瞬息萬變,需要第一時間反應。
但在朝堂上,皇帝手掌生殺之權,可徐徐圖之。
不要忘記自己的優勢,不要被被亂局迷住眼睛。
看清形勢,謀定而後動,是名將最基本的素質。”
太宗下棋如治國,而治國,則如用兵。
自那以後,李治便很喜歡下棋。
當時他與高陽、武媚娘,經常在太宗的暖閣間裡下棋聊天。
但? 自太宗皇帝離去後,他再也沒碰過棋。
君見其所欲,臣自將雕琢;君見其意? 臣將自表異。
故曰:去好去惡? 臣乃見素;去舊去智? 臣乃自備。——《韓非子·主道》
君主顯露他的慾望,臣下將自我粉飾;君主顯露他的意圖,臣下將自我偽裝。所以說:君主隱藏自己的好惡? 才會得見臣下的本來面目;拋去舊有的成見? 不顯露自己的智慧,才會讓臣下各守其職。
李治,深得其中三味。
隱忍? 靜默? 觀局不語。
任棋局自我演化? 直到他看清形勢? 認準本質。
就今天的朝局? 李義府請術士望氣? 內藏兵甲,還擅用太宗寶枕。
這是夷三族之罪。
但是否是有人設計陷害李義府?
背後之人的目地究竟如何?
他還要多看看。
至少現在證明,郝處俊和上官儀的胃口,比他想的還要大。
已經透過彈劾郭行真,牽扯出武后。
那麼武后是否冤枉?
未必。
李治並不相信武媚娘會用郭行真去詛咒自己的孩子。
那是個聰明的女人。
也是個很懂分寸進退的女人。
但是否有罪? 不在於武媚娘倚重了什麼。
而在於哪種選擇對大唐的天下? 對李治掌控權力更有利。
是否順水推舟? 就著上官儀的彈劾? 廢后?
這是一個需要李治好好思考的問題。
這些年,他越來越倚仗武媚娘。
這個選擇是一把雙刃劍。
武媚娘身邊的勢力,已經不可避免的膨脹起來。
就算李治一直有意維持著平衡? 但有些東西,依然悄然在變化。
如果再不壓制住,若哪天身體支撐不住,突然有變故,只怕會禍起蕭牆。
而武后現在的勢力,若他不在,誰能制之?
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若他不在,武后是否能左右大唐局勢?
答案是肯定的。
身懷利刃,殺心自起。
有這個可能,就意味著未來有風險。
或許,應該趁著這次機會,順帶將武后給廢掉,替未來的皇帝鋪落?
李治面沉如水,吃力的在紫宸殿上踱步。
許多念頭在心中沉浮。
就像是一個高明的棋手,在琢磨著棋路,推想著後續的種種利弊。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