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二章 治大國如烹小鮮,大唐不良人,庚新,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極為漂亮,令他感到滿意。
想到這裡,李治開口道“阿彌,你可知,我為何打算只派給蘇將軍兩萬人?”
“不知。”
“我現在就告訴你。
”
李治沉吟道“太宗在世的時候,曾與我討論過前朝得失,他說,隋煬帝所做的一切,雖然是弄垮了他自己,但從長遠來看,他做的都是對的。”
蘇大為下意識點頭道“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李治手撐著木椅扶手,抬頭看了他一眼“說得有點意思,可惜,沒有功在當代,全是利在千秋了,所以天下人都反他,因為他那代人,並沒有享受到任何好處。”
蘇大為默默點頭。
隋煬帝開運河,興科舉,打壓世家,徵遼東。
每一件事,看起來都是對的。
但是正確的事,也有可能得到錯誤的結果。
“煬帝失之太急,把數代人的事,想要在短短數年間做完,怎能不透支民力、國力,怎能不天下鼎沸?”李治輕輕拍了下扶手,接著道“所以太宗在世時,其實對用兵……極為謹慎。”
“極為謹慎?”
蘇大為有些詫異,這和他所知的不同。
他記得,大唐從建國開始,前幾十年,打仗似乎一直沒停過。
這也能叫極為謹慎?
“太宗跟我說過,他心中,有一個五年計劃。”
李治這話出來,蘇大為的臉色頓時微變,那是吃驚的。
神特麼的五年計劃,李世民居然有這個腦洞?這不是後世才有的名詞嗎?
只聽李治繼續說下去“太宗從登基開始,到徵遼東前,一共經歷三個五年。第一個五年,令大唐休養生息了四年,在貞觀四年,出兵滅了東突厥。”
蘇大為不由點頭。
“第二個五年,大唐又休養生息四年,在貞觀九年,滅了吐谷渾。”
“接著便是又休息四年,在貞觀十四年,大唐收服了西域。”
咦?
聽到李治這麼說,心裡默默一算,蘇大為不由訝然,還真是。
看起來李世民當政時,打仗是常態,許多後世的人一直奇怪,大唐初立,是如何將突厥這樣的消滅,並且還沒耽誤經濟建設。
現在聽李治提及,這才恍然。
李世民不愧是一代雄主,隋煬帝玩起來會崩的滅國之戰,在李世民手裡,卻是精心策劃後的舉動。
“貞觀的第四個五年,依舊是休養生息了四年,然後太宗準備在貞觀十九年拿下高句麗……”說到這裡,李治便住口了,似乎覺得再說下去,就得說到太宗李世民沒能拿下高句麗之事,不想再說。
“我大唐從前隋滅亡吸取到的教訓就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正如孫子所言,好戰必亡,忘戰必危。”
李治向蘇大為正色道“所以朕登基以來,只要騰出手,便驅使將士們,向四周不臣者,揮動大唐的鞭子,讓他們都明白天可漢的威嚴。
可朕也必須得明白,一切過猶不及,絕不可濫用。
兵力是如此,民力、國力,何嘗不是如此?
如今,我大唐剛剛完成徵西突厥之戰,邊關將士衣不解甲,尚未得到很好的休整。
然,吐谷渾事急,不可不救,只能令蘇老將軍再次領兵西進。”
稍微喘了幾口氣,李治伸指向一邊指了指,那裡掛著一副碩大的地圖,正如蘇定方在家中懸掛的一樣,用鮮紅色的筆觸圈起了遼東。
“遼東,同樣事急,朕亦不能放。如今我大唐精銳,一部在西域,隨裴行儉守住四鎮,一部要前往遼東,你覺得,朕還有多少兵馬可派?”
李治苦笑著拍拍膝蓋“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啊,就算我從鎮守各要害的折衝府,抽調人手,你算算,這個後勤和消耗,得糜費多少錢糧?
兩萬,不能再多了,為了擠出這兩萬兵,朕還需要派六萬民夫做糧食轉運,西北群山峻嶺,糧食轉運困難,只怕六萬人都還不夠,還需要大量的騾馬,還需要大軍行進之處,各地支援。
這些,都是要擾民,要誤農時,要消耗國力的。
朕當這個家,就一定要量入為出,留有餘力,絕不能再重蹈前朝覆轍。”
“陛下高瞻遠矚,臣受教。”
蘇大為肅然起敬,叉手行禮。
心裡想的則是這還是生產力太低下了,農業社會,大規模的徵調人口作戰,便會耽誤生產,會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