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十六-六十七章 婉約派,大唐不良人,庚新,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為先鋒軍的攻勢,重新掌握了戰略主動權。

蘇大為現在還沒收到關於酒泉那邊傳過來的軍報。

路途遙遠,這情報也不是一時半會能見到的。

但按蘇定方親自領兵的舉動來看,應該是大唐後續援兵到了。

當初朝堂中諸位軍部大佬和李治的定計,是由蘇大為先率一萬軍,以快打快,火速馳援,不令吐蕃將吐谷渾徹底吞併。

大唐以一個封建帝國,能統制如此廣袤的土地,靠的就是大唐武德充沛,百戰百勝。

周邊四夷,從沒有一個國家,能佔大唐的便宜。

無論是東西突厥,又或者是遼東高句麗。

或者西域諸國。

有的,已經被滅國。

有的成為大唐蕃屬。

有的已經融入大唐,成為大唐一員。

這些年,雖偶有反叛,但那些反叛者,無一不懸頭於城門上。

又或者身死國滅,又或者被押解回長安,獻俘誇功。

他們的可汗,成為大唐的臣子。

被封為安樂公,在皇帝宴會下,為群臣獻舞。

大唐就是這麼霸道。

不,這不僅是霸道,而是內聖外王之道。

但吐蕃,是如今大唐秩序最大的挑戰者。

當時大唐剛結束對遼東之戰,剛剛滅掉高句麗,正是最虛弱的時候。

若要教訓吐蕃,須十萬人以上的兵力動員,百萬人級別後勤動員。

哪怕大唐是中原恆古未有的大帝國,以唐人的生產力,要迅速出兵平叛,仍有許多無法克服的困難。

而派蘇大為為前鋒,率的兵力不多,又可以迅速反應。

可以說是政治意義,要大於實際意義。

至少第一時間令吐谷渾各部落看到希望,不要倒入吐蕃人的懷抱。

讓蠢蠢欲動的西域諸國,也看到大唐的意志堅決,不要再生亂子。

那幾年,西域諸國在吐蕃使節的慫勇下,可是頗不安份,叛亂了數回。

雖然最後都被蘇定方平定,但也嚴重分散了大唐的精力。

若是吞併吐谷渾這麼大的事,並及殺了大唐屬國吐谷渾國主,殺了大唐公主,如此惡劣的政治事件,大唐反應還遲緩,還拖個數年,大軍遲遲不到。

那無疑是絕了許多心向大唐的蕃屬民心。

也滋長許多野心家的野望。

所以在蘇大為這支先鋒之後,大唐真正的平叛大軍十萬人,正在緊鑼密鼓的準備。

只是出兵之前,包括天皇李治在內,大唐朝臣誰也沒有想到,蘇大為居然這麼能打。

硬是憑著一萬人,打出了十萬人暴擊的效果。

一路打到了吐蕃都城邏些城下。

而蘇大為也沒有想到,平叛主力軍會這麼遲緩。

他來吐蕃都打了快一年半了,後續援兵才姍姍來遲。

不過來了,總比不來要好。

若按原本歷史,大唐發動對吐蕃人的“大非川之戰”,要在四年後。

公元670年,大唐總章三年。

到那個時候,吐蕃已經從容的消化完吐谷渾的土地,並且煽動西域諸國叛亂,鼓動西突厥人再次起兵。

同時與裴行儉爭奪安西四鎮。

然後再在大非川南麓草原,集合四十萬大軍,以逸待勞,把薛仁貴打得大敗。

真等四年後,黃花菜都涼了。

時間與時機,有時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在蘇大為眼裡的大唐,此時仍是國力上升期。

府兵雖然開始衰落,但虎死架不倒,餘威仍在。

大唐仍有餘力,一次發動十萬人級別的滅國大戰。

而歷史上四年後,李治封薛禮為邏些道大總管,定的是滅吐蕃級別的戰役,給的兵力,一共只有五萬人。

其中戰兵一萬五左右,後勤輜重輔兵大概三萬五。

這是把薛仁貴當蘇大為用了。

真以為蘇大為那種徵召僕從兵,思想改造,迅速轉化為自己戰力,是人人都可以辦到的?

就這種寒酸的兵力配置,可想而知,那時的大唐府兵,已經疲弱成什麼樣了。

薛仁貴大非川之戰,敗得不冤。

這是一場還沒出國門,就註定必敗的一仗。

大唐積累的武德和威望,在大非川一戰後,轟然倒塌。

此後數十年,唐兵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有一百種方式弄死書記

筆下槐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