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十三章 螢火不溫風,大唐不良人,庚新,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當初剛登基時,那個對長孫無忌唯唯喏喏,被人稱之為“仁善柔弱”的李治了。
天皇大帝。
踏在太宗皇帝的肩上,東征西討,內平不臣,外徵諸夷。
普天之下,凡日月所照,江河之所至,皆大唐之臣妾。
再沒有人敢質疑李治會不如太宗皇帝。
也再沒有人敢當面對李治說,當年太宗如何如何,陛下你應該如何如何。
誠然,李治不是太宗那樣的天可汗。
他是天皇。
他走得比太宗皇帝更遠。
隨之而來的,是膨脹。
如今的天皇大帝李治,已經與過去不同了。
這一點,透過往來的信件,還有一件件大唐內發生的訊息、故事,傳遍天下。
“聽聞陛下泰山封禪時,禮部侍郎蕭長敬因一句用語不當,被陛下當眾奪職去官,有官員替蕭長敬求情,陛下不但沒有寬宥,反而將求情之人,連貶三級。
還言,再有人敢為蕭長敬求情者,貶去嶺南。”
“呵呵,這件事你也聽說了?”
安文生摸著下巴,細長的眼眸微微張開:“陛下如今的功業太大了,疆土已經超過了太宗皇帝時。”
“一個人的功業,並非只看疆土,還要看治下百姓。”
蘇大為道:“如今……”
“慎言。”
李博在一旁忙插話道:“總管,此非為人臣所能議論的,就此打住吧。”
蘇大為看了他一眼,沉默了片刻才緩緩點頭:“好。”
許多話,在心中不吐不快。
變化是現在呈現的,但並非是今日才產生的。
早在徵完高句麗,回長安時,蘇大為曾為麾下健兒,為府兵待遇,向李治提過建言,希望將將士的封賞及時發放,還有種種兵制的疑問。
結果當堂遭到李義府等人的反駁。
斥他不懂朝堂大局。
當時蘇大為只有唯唯而已。
但是現在看,也許,從那時起,李治的心態已經起了變化。
畢竟,太宗皇帝都沒能征服的高句麗,在他手上被滅國了。
結束了自隋末以來,中原王朝在東方最強大的敵人。
設身處地去想。
若有人能將兩個朝代,兩代帝王未完成的事,在自己手上辦成了,豈能不豪情萬丈,生出一種宿命感,一種“天命在我、歷史終結者”的豪邁?
這帶來的副作用便是,把所有的事,都看得簡單,視為理所當然。
真當自己口含天憲,言出法隨。
說出來的話,便一定能辦到。
就如這次徵吐蕃,李治大手一揮,拔十萬府兵遠征。
封蘇定方為邏些道大總管。
蘇大為前總管。
就這麼一句話,就要滅亡雪域高原上第一大帝國。
絲毫沒有考慮吐蕃的國力,高原的環境,還有諸多困難。
雖然現在蘇大為真的把唐軍帶上了高原,甚至兵臨邏些城。
但這是一個意外。
蘇大為自己清楚,若按原本的歷史,大唐會在遼東拖延更久的時間,耗盡大唐元氣。
真正發兵對付吐蕃,要到多年後的大非川之戰。
而那一仗的敗亡,正是大唐府兵由盛轉衰的象徵。
但是在這個位面,蘇大為這隻小小的蝴蝶扇動翅膀,許多事情都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遼東戰事比原本歷史更快結束。
而由於蘇大為任熊津都督時,順手打下了倭島,威脅新羅後方。
又對新羅王金法敏多番敲打。
致使目前唐軍還穩穩的釘在遼東地界上。
連熊津都督府,也在劉仁軌的統馭下,保持對百濟和新羅的威懾。
致使新羅人,無法按原歷史那樣,煽動百濟及高句麗的復國運動,耗死唐軍。
但這些,都是意外。
按原本歷史,唐軍會遲數年才騰出手來,還是被新羅人逼著吐出百濟與部份高句麗疆土,匆匆西歸。
但是在這個位面,唐軍更早的結束了遼東戰爭。
而且也沒有為高句麗和百濟的反叛而疲於奔命。
歷史上的石堡城,此時還在唐軍手中。
西域諸國,並沒有被吐蕃煽動大規模的反叛。
換句話說,歷史上大非川之戰,唐軍面對的是一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