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孤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章 新馬刀,重生明末之中州崛起,青山孤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看似簡單,實則很慢,因為騎兵衝鋒起來速度極快,兩邊都有目標,要求精力高度集中,手眼反應極快,才能完成這一套動作。
難度遠超過張凱和陸衝的想象,他們雖戰場廝殺多年,這種訓練卻是第一次遇到。
李亭不光設定了訓練方法,更主要是設定了懲罰方法,兩個隊天天比賽,誰輸掉,誰去割草,設定草靶。
看起來不算什麼,可是軍人是最講究榮譽的,哪怕張凱和陸衝親如兄弟,最近也是天天為割草之事,斗的想盡辦法。
李亭不管他們如何鬥,他對訓練不光要求細節,還要求時間。
不過,兩支騎兵隊的表現都超過他的預估,現在可以每人平均砍下七八個草靶。
李亭望著兩隻隊伍正在吶喊者,一匹匹戰馬的在草場上比拼,中間兩匹戰馬馳騁,一週無數騎兵觀戰,不時響起響亮的叫好聲。戰馬疾馳,騎手手中刀光上下翻飛,身後的草靶一個個被馬刀洞穿或者砍成兩截。
叫好聲,吶喊聲,不停地在這片草地響起。
李亭看了一會,欣慰地點點頭,不過,看到他們手裡的刀樣式不一,有些鑌鐵刀,明顯偏重,騎兵揮舞一會,臉上就見了汗珠。
李亭叫過張凱和陸衝,讓他們跟著自己來到黑龍潭東北角的樹林旁邊。
這裡是李亭新設定的打鐵工坊。二十幾個爐子火生的正旺,
四十多鐵匠赤裸上身,腰中只圍一塊布裙,顧不得擦拭臉上和身上的汗水,不停地揮動著手裡的鐵錘,鐵鉗夾著紅紅的鐵塊,打出馬刀的樣子。
風箱拉的急,炭火生的旺。鍛打、淬火一個工序都不能少。
李亭站立在池塘旁邊,看著打鐵的程式,說是打鐵,其實就是將繳獲的鑌鐵刀,重新回爐,打製成專用的馬刀。
張凱有些著急地問道:“這就是新式的馬刀嗎?”
李亭微微一笑,點點頭道:“等下你們就知道了。”
他們的腰刀都留在大名府一帶,現在又有了戰馬,恨不得能立刻配上上好的兵器。他們知道李亭,一向對兵器精益求精,凡是李亭隊伍用的兵器,不用問,就是最好的。
他們作為多年老兵,深知以前盧象升大人也做不到這一點,可這個年輕的李亭,不知道他腦子裡都怎麼想的。一個燧發槍就讓隊伍的戰鬥力提高不知道多少。
這時,韓舉紅著眼,一副憔悴的模樣,帶著5個人,抱著50把細長的馬刀,來到李亭面前。
“李隊長,這馬刀你看如何?都是按照你的要求打造的。到現在新做成的才有50把,不過下面大家都熟練了,知道怎麼做就快了。到不了天黑,所有的馬刀,我保證全部做好!”
“好!”
李亭相信技術的發展是越來越好的,後世他所知道解放軍65式騎兵刀應該是基本騎兵刀優勢的集大成者。
因此,他的馬刀,就是按照65式騎兵刀的樣式做成。
當然材料不可能有後世的不鏽鋼,而是用鑌鐵。
明代有些鑌鐵打造的刀。這個可能跟在元朝時期設定的鑌鐵局有關,到了明朝,那些打鐵的匠戶,世代相傳都是匠戶,因此鑌鐵的手藝得以儲存下來。
他們將多種鋼鐵材料摺合在一起,反覆鍛打,製作出一種合金材料,類似於傳說中的“大馬士革鋼”,打造成刀,說的上是鋒利無比,吹毛利刃。
李亭也是用這種材料打造馬刀。鑌鐵刀在這個時代並不稀奇,光最近打仗,收繳的戰利品,就有兩三百把鑌鐵刀。現在為了打造馬刀,都集中在打鐵工坊旁邊,堆積的跟小山似的。
李亭接過鑌鐵馬刀,刀身紋路如同雪花,又如散雲,看上去就像那種傳說中的“大馬士革”寶刀。
李亭十分開心,再看旁邊的血槽,長長的血槽,差不多貫穿全刀。
李亭又握了握用麻布新纏的護手,抓在手中,牢靠無比。
李亭扭頭過來,衝著張凱和陸衝解釋道:“這個是護手。這個是血槽……”
張凱陸衝用過不少腰刀,有些也十分好用,可是見到李亭這種新式馬刀,眼前頓時一亮,連連讚歎道:“這個好!這個好!”
血槽的功能在於急速的馬刀進入人體後,能夠儘快進入空氣,讓刀身與人體有足夠的空隙,利於儘快將刀拔出。
有了血槽的馬刀,進入敵人身體,空氣同時進到傷口處,隨著戰馬的疾馳,手腕輕輕一抖,基本馬刀就能拔出來。
而有了護手,馬刀就不容易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