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不論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39章 三年,大周昏君,談古不論斤,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轉眼間,三年時間就過去了。
這三年裡,張凌陽好似兩眼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知道埋頭種田。
經過張凌陽的努力,大周這三年時間裡的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
到了泰安十三年,大周每年的財政收入已經超過了兩億五千萬兩白銀,相比三年前可以說是翻了一番。
國庫充足,張凌陽做起事情來自然更加的無所顧忌,一座座工廠、學堂被建造起來。
在工業上,這三年時間裡,大周新成立了五萬家工礦企業,除卻五千餘見重工企業是由皇家把持之外,剩餘的四萬多加輕工企業是各地士紳和商人創辦起來了。
相比重工業投資大、回報慢,輕工業有著投資少,回報快的鮮明特點。
特別是紡織、瓷器、茶葉、航運等行業,是這幾年商家投資的熱門行業。
而且這幾個行業的回報率極其豐厚,只要不出現什麼意外,幾乎就沒有賠錢這麼一說。
特別是天竺這塊殖民地,大周的商品在那裡很受歡迎。
當然,如果要說利潤的話,還是販賣到歐洲更加的賺錢。
單單泰安十二年這一年,大周和歐洲的商品交易的價值就不下於七千萬兩白銀。
至於天竺,大周商人每年要從天竺拉回來至少五百萬兩以上的白銀。
可能會有人說,五百萬兩白銀是不是有些少了。
其實一年能獲得五百萬兩白銀,已經不少了,畢竟天竺本身就不是一個工業化的國家。
別說天竺了,就說大周,在工業化推行之前,一年的財政收入又有多少呢?
所以對於每年從天竺那裡獲取的五百萬兩白銀,張凌陽還是很滿意的。
可能錢財上,大周從天竺那裡獲取的不是太多,可資源上大周獲取的利益,卻是無法估量的。
幾乎每天,東南沿海的幾座碼頭上都有龐大的船隊不斷的穿梭於呂宋、爪哇、婆羅洲以及天竺等地區。將大周生產出來的商品子啊那裡拋售,再從那裡拉回來一船船的金銀銅鐵以及其他的稀有礦石。
大周的工業發展成績可人,教育發展的也不慢。
在這三年時間裡,一座座中小學堂和大學堂在各地建立起來。根據禮部最新的統計,這三年時間裡,大周已經建造了上萬座中小學堂,幾乎是每一座縣城,就有一座中小學堂。
可與之相應的,隨著為數眾多的學堂建立起來,師資力量就顯得有些不足了。
這三年時間裡,大周皇家學院一共培養出不下十萬名科學技術人才。
可對於大周這個龐大的國家來說,十萬科學技術人才分散到各地學堂,每個學堂也就只能分十餘個而已。
更何況,張凌陽也不會讓所有皇家學院的畢業生全都充入各地中小學堂當教師的。
從這一點上來說,師資力量嚴重影響了大周教育的發展。
在政治上,這幾年張凌陽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巡檢司的建立和官吏考核制度的重新制定兩個方面上來。
在改革以前,新科進士和地方官吏每年不是託關係就是送錢,為的就是能夠在富庶的地方為官。
至於那些貧窮的地區,很少有官吏願意前去。
可現在不同了,自從官吏考核制度改革之後,整個大周官場上誰不知道?越是貧窮的地區,越是好發展,越是能凸顯自己的政績?
反觀那些富庶的地區,因為那裡原本就很富庶了,即便地方官吏再怎麼努力,政績也很難被凸顯出來。
因為富庶的地區無論是民生還是其他方面,相較於貧困地區來說,原本就已經很健全了。
所以想要給人眼前一新的感覺,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也因此,自從官吏考核制度改革之後,不少官吏都託關係、走門路,想要被調往貧困地區為官。
因為只要你有能力,在地方上埋頭苦幹個三五年,政績一下子就能凸顯出來。
官吏有了盼頭,貪汙行賄的事情自然而然也就少了。
畢竟,只要多少有政治上進心的官吏,心裡都清楚,如果他們貪汙一次,那將是自己一輩子的汙點。
至少這三年時間裡,各地貪汙行賄的案子逐年下降。
政治上成績喜人,軍事上也不差。
這三年時間裡,大周軍隊全部完成了近代化改革,刀槍棍棒等冷兵器徹底成為了歷史。新成立的數十家兵工廠源源不斷的製造出各種熱武器被運送到軍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