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不論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4章 人口大遷徙,大周昏君,談古不論斤,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扶桑的事情徹底搞定並傳回國內的時候,已經是泰安六年的年底了。
這一年,大周經歷了很多事情,先是泰安府的地震,之後是瓦剌內附,最後是分裂扶桑。
這諸多事情,對張凌陽來說影響都不算最大。
要說在張凌陽看來,對大周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從河北、豫南、山東三省大規模向遼東遷移人口了。
因為去年朝廷已經組織了北方三省的十萬戶居民遷移至遼東,所以泰安六年入秋之後,遼東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大豐收。
再加上遼東諸衛所再次開發出來的土地,足能養活百萬人口而一點問題都無。
不用說,張凌陽知道了遼東的情況之後,二話不說就御筆一批,決定今年向遼東遷移百萬人口。
這樣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期間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根本就不是一個小數目。
所以,以吏部尚書陳一鳴、刑部尚書曹睿為首的一眾大臣強烈反對這麼做。
畢竟如此大規模的人口遷徙,萬一出了什麼亂子,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這可不是後世,多準備幾列火車,就能將這麼多人口遷移過去。
以大周現在的條件,從內地,特別是從中原地區的豫南向遼東遷移人口,至少要走兩個月的路程。
這期間所要消耗的錢糧,又豈是一個小數目?
甚至,戶部還一度以國庫錢糧不足為理由搪塞,目的就是為了杜絕大規模的遷移人口。
倒不是這些大臣不願往遼東遷徙人口,實在是一下子遷移的人口太多了,在這些大臣看來這根本就不是一個正常現象。
“難道讓百姓在土地裡掙扎,每天吃不飽、穿不暖才是正常現象嗎?”朝會上,張凌陽難得的再次發了一次飈。
“既然戶部不願出這筆錢糧,那朕出!六部不願擔這麼重的責任,朕自己擔著就是!”
“不過朕醜話說到前頭,以後遼東的稅賦,哪怕一粒米,一文錢,戶部都甭想收到!”
根本就不顧大臣的反對和勸諫,張凌陽毅然決然的下達了向遼東大規模遷徙人口的決定。
文臣不願跟著張凌陽幹,張凌陽也不是沒人可用。
張凌陽直接吩咐小福子,從內帑撥出白銀五百萬兩白銀用以籌備糧草等物。
乍一看,五百萬兩白銀不是一個小數目,可實際上呢?只是蹡蹡夠用而已。
百萬生民遷徙,人吃馬嚼的,又豈是一個小數目?
再說,這個時代的人都安土重遷,如果不給他們一丁點好處,誰願意去陌生而又遙遠的遼東?
百姓即便再足不出戶,也多少知道遼東乃苦寒之地的。
更重要的是,家裡的這些鍋碗瓢盆的,誰願意白白扔了?即便到了遼東,不還得重新購買?
這不要花錢嗎?
所以說遷徙人口的事情千頭萬緒,並不是說說而已,大臣們的反對也不是沒有道理。
可張凌陽是什麼人?
身為帝王,即便知道自己的決定是錯誤的,可有時候也不得不硬著頭皮繼續這項錯誤的決定。
既然百姓不捨得家裡的瓢瓢罐罐,張凌陽直接下令,等到了遼東發放新的鍋碗瓢盆。並且,先到的那一部分人家,可以分發耕牛。
這一下還了得?聽說朝廷到時候會發放耕牛,以前打死都不願意去的百姓,這個時候收拾起東西來比誰都快。
誰還在乎家裡的破破爛爛啊?
既然文官不願意幫忙,張凌陽索性給各地衛所,讓他們在沿途安排好食宿問題。
不過好在,除卻河北遷移百姓時直接透過山海關之外,山東的百姓是直接由膠東半島乘坐海船前去遼東半島,再從遼東半島登陸前往遼東各地。
而豫南的百姓,則是在省城開封府集合,乘船沿黃河入渤海,再從遼東半島登陸。
所以總的來說,除卻河北的事情瑣碎一些外,豫南、山東兩省的事情倒也沒有那麼複雜。
真正複雜的,其實是遼東方面。
這一年,遼東衛所忙著開荒,又哪有那麼多時間準備這麼多的房屋供百姓居住?
遼東的冬天可是極其寒冷的,如果房屋搭建不合格,那凍壞人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沒的說,秋收之後,遼東各衛所的將士忙的唯一一件事情,那就是在早就規劃好的地方搭建房舍。
不過好在遼東衛所的將士平時也沒有什麼作戰任務,所以除卻搭建房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