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不論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4章 用意,大周昏君,談古不論斤,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會試主考官任命下來之後,接下來最重要的,自然安排考題了。
以往,會試的題目都是從四書五經之中選取。
考生再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因此,時人也將此稱之為八股文。
八股文的弊端顯而易見,題目選自四書五經不說,句子長短、字型繁簡、聲調高低都必須按照既定的格式來書寫。
嚴重限制了考生的自由發揮。
也因此,參加會試的舉子大多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人書,對政治、社會環境都缺乏深刻的瞭解。
前世的明、清兩朝,八股取士的弊端就顯而易見。
經過八股文選拔出來計程車子,一旦為官,並無足夠的經驗和知識來面對轄區的大小問題。
因此,在明、清兩朝,師爺這一職業開始盛行起來。
也因此,吏治開始走向腐敗。
畢竟,一方父母官,對治下民生什麼的都不瞭解,又如何能使地方大治呢?
就好比《紅樓夢》之中的賈政一般,讀了一輩子的聖賢書,到頭來,兩眼一抹黑,任憑家奴欺上瞞下而不自知。
賈政國公府門第的出身,下面的人還會欺上瞞下,那麼其他出仕之人呢?
只怕有過之而無不及!
也因此,此次會試,張凌陽決定打這些舉子一個措手不及,並不打算從四書五經之中選題。
題目張凌陽在見了鄭永基幾人之後便已經選好了:國朝鼎立近二百年,然國庫空虛,入不敷出,如之奈何?
這其中,自然有張凌陽的惡趣味在內。
可更多的,張凌陽希望能夠透過此次會試,選拔出幾個可用之人。
至於那些行文制藝的書呆子,張凌陽決定讓他們在翰林院修一輩子的書。
畢竟,張凌陽趙已下定決心,以後的朝廷重臣,絕不從翰林院之中挑選。
正是出於此中考慮,張凌陽才決定提拔了封疆大吏的曹睿、高霈、朱開山三人成為禮部、刑部、戶部尚書。
可能朱開山、高霈、曹睿三人在地方任職期間,並不是多麼的清廉。
但張凌陽相信,他們在面對紛亂繁雜的朝政之時,經驗絕對比那些翰林院的老學究要豐富很多。
張凌陽提拔大臣,只憑六個字,那就是:能任事,敢做事!
至於貪汙腐敗問題,來自二十一世紀的張凌陽有一萬種方法讓他們將貪墨的銀子給吐出來。
再說,東廠和錦衣衛真成了擺設不成?
如果下面的官員做的太過,張凌陽不介意讓錦衣衛和東廠亮亮虎牙!
看看究竟是那些官員的嘴利,還是錦衣衛的繡春刀利!
更何況,前世看多了滿清劇,張凌陽自然知道滿清中期有一個很厲害的制度。
那便是議罪銀製度。
這個制度是由大貪官和珅提議並設立的一項以銀代罪的制度。
目的,當然是為了替乾隆皇帝斂財。
這項制度有利有弊,但張凌陽經過再三思索,最後還是決定在合適的時機公佈這項議罪銀製度。
當然,張凌陽的議罪銀製度只是針對敢做事,能做事,同時又支援自己的官員設立的。
但如果真有人貪得無厭,置百姓於水火,即便交付海量的議罪銀,只怕也是無用的。
畢竟,透過揚州鹽務及晉中票號之事,張凌陽已經體會到了抄家的好處。
同時,張凌陽心中暗下決心:未來一定要將這項抄家制度發揚光大,為自己的兒孫做一個好榜樣!
究其原因,還不是抄家來錢最快?
張凌陽才不會傻乎乎的學前世明朝的崇禎那般,將自己內帑之中的銀子一個勁的往外掏,最後內帑的銀子掏乾淨了,明朝也跟著滅亡了!
在想好了會試的題目之後,張凌陽並未及時告知主考官李廣泰。
畢竟,這個時代考題洩露的事情屢見不鮮
再說,考題一旦洩露,必定不是小事,肯定會引起天下震動。
當然,這裡的‘天下震動’裡的天下,只是對士子而言。
其實,對於苦哈哈的百姓來說,考題洩不洩露,與他們又要什麼關係呢?
說實在的,在任的地方官無論是清官還是貪官,百姓該繳的稅還是要繳。
而且有時候清官比貪官更可怕,畢竟貪官知道什麼是適可而止。
可絕大多數清官卻因為不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