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不論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9章 越來越多的稅收,大周昏君,談古不論斤,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揚州城歷史悠久,名勝眾多,但要說最著名、風景最美。地方最大的,莫過於瘦西湖了。

這也是張凌陽為何選擇瘦西湖為落腳點的原因所在。

瘦西湖的望春樓上,張凌陽品著細茗,聽朱陽說著揚州城內發生的趣事。

當然,最主要的,張凌陽是想要了解揚州這兩年的發展情況,特別是鹽務狀況。

朱陽說了不少的奇聞異事,很多都能讓人捧腹大笑,張凌陽卻一直興趣泛泛。

朱陽似乎是猜出了張凌陽的心思並不在這些奇聞異事上面,使了一個眼色,讓揚州城內的大小官員全部出去,對張凌陽開口問道:“陛下可是憂心鹽務之事?”

“不錯!”張凌陽點了點頭,說道:“自三年前鹽商被查處之後,揚州每年上繳的鹽稅越來越多,可是你們調整了鹽價?”

“不曾!”朱陽回道,“這兩年揚州的鹽價不僅沒有調高,比之以前,還有所下降!”

“那為何揚州每年上繳的鹽稅越來越高?”張凌陽問道。

“陛下可知‘薄利多銷’的典故?”朱陽笑著解釋道,“這兩年,鹽價雖然下調,可與之前相比,鹽的銷量卻是與日俱增,所以收上來的鹽稅也跟著逐年增加。”

張凌陽有些不信,將韓笑喊來詢問。

韓笑自然不敢隱瞞,將自己調查出來的情況細細稟明。

其實鹽稅逐年上升的原因很明顯,以往鹽價過高之時,百姓根本就不敢過多購買,更不敢過多食用。

現在好了,隨著鹽價的下降,百姓購買、食用的多了,鹽的銷量自然也就跟著上升了許多。

也是因此,揚州每年上繳的鹽稅與日俱增。

明白這個情況之後,張凌陽方才滿意,對朱陽說道:“接下來的幾年,你們揚州這邊再多開幾個鹽場,將鹽價進一步壓低,使百姓們都能消費得起。”

不止是大周,在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鹽巴和鐵器一樣,都屬於國家最重要的戰略物資。要不然,古往今來的封建王朝,也不會實施鹽鐵專營政策了。

不食用鹽巴,人們就沒有力氣幹活。

為了大周的百姓都能食用得起鹽巴,張凌陽才這麼說的。

其實,雖然現在每年的鹽稅收入不少,對國庫來說卻已經沒有了之前那麼重要了。

三年前,鹽稅佔據國庫收入的一半作用。

而今,經過張凌陽的一系列改革,鹽稅在國庫總收入中佔據的比例,已經下降到了五分之一左右。

張凌陽相信,隨著工業化的展開,鹽稅在國庫收入中佔據的比例,會越來越少。

甚至,張凌陽一度想著,等國庫收入進一步增加之後,開始逐步降低農業稅。

但現在明顯不是好時機。

如今農業稅的收入,每年有兩千萬兩之巨,佔據國庫收入的近三分之二。

張凌陽可不捨得這麼一大筆錢就這麼沒了,要不然的話,之前也不會花那麼大力氣去收拾江南士紳集團了,為的還不是這些銀子嗎?

現在國庫收入的大頭,是商稅、礦稅兩項。

只是這兩項政策剛剛實施的時間還不到半年的時間,還不能看到具體效果。

不過張凌陽相信,隨著時間的推延,商稅、礦稅這兩項的收入,只怕要遠遠超過農業稅和鹽稅了。

這並不是張凌陽自己的胡亂推測。

張凌陽清楚的記得,前世的時候,清朝時期的雍正皇帝話了大力氣推行攤丁入畝政策,累死累活的,十多年之後,國庫每年的收入不過四千萬兩銀子的收入。

而到了清朝末年,清朝進行了稅制改革,收了商稅、礦稅之後,國庫每年的收入高達一萬萬兩白銀。

清朝末年,全國各地可都是一副亂世景象,清廷還能有這麼高的稅收,有此可見商稅、礦稅是多麼的重要。

可能會有人說,這麼滿清末年進行了工業化的結果。

可宋朝呢?

南宋只是佔據了相當於大週一半的土地面積,每年的稅收就高大一萬萬貫錢以上,這不都是因為商稅、礦稅的緣故嗎?

所以張凌陽便想,既然宋朝的財政收入都能超過一萬萬兩白銀,沒道理到了自己手裡,且國土面積還是南宋的兩倍有餘,國家的財政收入反而下降的道理。

更何況,隨著工業化程序的展開,財政收入只會越來越多,沒有越來越少的道理。

要知道,這兩年,大周朝廷同歐洲列強的幾次大規模貿易,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之嫡女太囂張

夏日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