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曳菡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1章 出人意料的劇情發展,影帝的誕生,搖曳菡萏,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兇案頻發並沒有讓小鎮居民感到害怕而躲在家裡不出門,相反他們非常興奮,特別是席妮的同學們,他們在學校裡瘋狂的議論連環殺人案、戴著商店裡買來的殺手所用的面具到處『亂』跑、甚至音像店所有關於連環殺手的電影錄影帶都被感興趣的人們租借一空,高中生們還準備了一個“恐怖電影之夜”派對,邀請所有同學來參加!
特別是片中高中生們聚在斯圖爾特家裡開“恐怖之夜派對”時候,角『色』蘭迪總結的“恐怖片生存規則”,更是讓所有人覺得既驚訝又好笑:
“不要跟別人上床,否則會死。
不要喝酒跟吸毒,否則會死。
不要說‘我馬上回來’,否則會死。
只有處女能在恐怖片中存活下來”
銀幕上,正在舉行派對上的中學生們鬨堂大笑,不少人舉著啤酒瓶,摟著女友或男友的肩膀大喊:“那我們肯定會死的!
而銀幕下,影片的發展則讓所有觀眾感到真實又荒謬——上帝,小鎮上可是有一個戴著恐怖面具的連環殺手正在隱藏著,而他已經至少殺死了四個人!為什麼這些居民、這些學生一點都不害怕,反而對此興奮異常,八卦這些連環殺人案就像八卦明星們的緋聞一樣?
影『迷』們覺得小鎮裡的人,特別是那些用這起連環殺人案找樂子、開玩笑、開派對甚至趁機約炮的年輕人們都很瘋狂……不過,仔細想想的話,影片中這些年輕人的行為又是和現實絲絲相扣的,特別是當莎娜·埃文斯想起自己高中時學校裡那群搗蛋鬼,如果那時候學校裡也發生了一起命案,那些壞小子們也是絕對做得出拿命案開玩笑甚至搗蛋這樣的事的。
大概就像電影裡小鎮治安官感慨的那句話:“也許二十年前我不相信,不過現在的年輕人,誰知道呢。”
伴隨著樓下客廳裡少男少女們的瘋狂大笑,面具殺手出現了!他在派對上展開了大屠殺!
第一個被殺的是比利,面具殺手當著席妮的面給他胸口來了一刀,噴湧而出的鮮血浸透了整件白『色』上衣!
“噢!”影院的觀眾們集體驚呼——比利居然被殺了?不是吧?!稍微靈敏一點的人立刻開始懷疑:“如果比利就此死去的話,那這個角『色』就是個放大版的花瓶,按威廉·布蘭德利的選片口味,他不可能選這麼沒挑戰『性』的角『色』吧?”——不過他們還沒來得及為比利的死感到傷心或者疑心,已經被面具殺手接連揮起的死亡陰影給籠罩了!
席妮的朋友塔圖姆死了!記者基爾的助手死了!蘭迪被刺了一刀!警探杜威後背也中了一刀!參加派對的中學生們幾乎都遇害了!
而殺手的真實身份,也隨著原本的幾個嫌疑人都遭到了面具殺手的襲擊,而越發『迷』霧重重起來。
莎娜·埃文斯感覺自己距離真相只有一步之遙,但就是『摸』不著揭開真相的鑰匙——比利被殺了、蘭迪被殺了、警探杜威也被殺了,難道兇手真的是隻出現過一次然後就開始鬧失蹤的席妮爸爸尼爾?
不,莎娜·埃文斯直覺尼爾並不是兇手,理由一是如果尼爾是面具殺手,那劇情未免就太過狗血了,席妮雖然不是真善美型主角但各方面都不錯,哪有做父親的拼命要置女兒於死地的?理由二是尼爾在影片一開始就鬧失蹤,身上的嫌疑也一直沒有被洗褪,如果一個從影片開始就只出現過一次的人變成了幕後的*oss,那就有點俗套了。
還有從觀看影片到現在,莎娜·埃文斯已經發現了,《驚聲尖叫》的導演有點特別,像是那些對其他經典恐怖片的吐槽,對常見恐怖橋段的顛覆(女主角席妮在第一次遭遇面具殺手襲擊的時候竟然用挖鼻孔來測試殺手到底看不看得到她!),對恐怖電影的規律總結,都說明了這是一部不走尋常路的電影。
“比利沒死?”
“比利還活著!”
影院裡再次響起的影『迷』們抑制不住的驚呼聲拉回了莎娜·埃文斯的思緒,她抬頭看向螢幕,看到渾身是血的比利踉踉蹌蹌的從樓梯上滾了下來。
不過,“復活”的比利讓莎娜·埃文斯感到了一絲不對勁。
席妮手裡有殺傷力最大的武器,一把槍,比利以要和殺手決鬥的藉口向席妮要槍,等席妮真的把槍交給他後,比利一直低垂著的腦袋緩緩抬起,碎髮凌『亂』的散在額頭上,眼睛裡閃著邪惡的冷光,嘴角勾起一抹冷酷的微笑,緩緩抬起右手,將槍口對準了席妮和她的朋友——
“耶穌基督……”莎娜·埃文斯和其他所有人一樣,在那雙攝人心魄的綠眸佔據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