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81章 死神鐮刀,帝國爭霸,閃爍,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11月10日清晨,巴爾梅爾南郊的野戰機場。
在目送最後一架“運-9F”升空之後,劉尊山才登上旁邊的軍車,朝司機揮了揮手,示意回指揮中心。
其實,指揮中心就在跑到另外一側的軍營裡面。
要說的話,作戰行動在10天前就已開始。
在11月1日,丁鎮南從拉合空軍基地回來的次日,東方聯軍就按照計劃,開始了地面進攻前的準備工作。
準確的說,也就是前期空中打擊。
因為戰鬥已經持續一個多月,之前一直在轟炸梵羅國境內的軍事目標,所以對前期空中打擊的要求並不高,或者說不用擴大打擊範圍。唯一需要重視的,也就是盯住那幾支梵軍的主力部隊。
雖然全都是南方派系的軍隊,但是戰鬥力不容小覷。
比如,在烏代布林的3個主力裝甲師,各有數百輛主戰坦克,對聯軍地面部隊有不小的威脅。
前幾天的空中打擊屬於戰場遮斷,出動的都是重型攻擊機與多用途戰鬥機。
道理也很簡單,梵軍南方軍團的主力部隊,幾乎全都部署在烏代布林,或者是比烏代布林更遠的地方。烏代布林到海德巴拉的直線距離超過了500千米,因為需要規避梵軍的野戰防空系統,所以作戰飛機從海德巴拉出發,實際的作戰半徑肯定更遠,而前線攻擊機在正常情況下的作戰半徑不到500千米。
此外,受交通運輸能力限制,就算在巴爾梅爾的郊外修建了野戰機場,也沒辦法在此部署戰術航空兵。
結果就是,只能由重型攻擊機與多用途戰鬥機執行攻擊任務。
所幸的是,在開打的第二天,來自西北戰區的第一支航空隊到達海德巴拉,而且在當天晚上就投入了戰鬥。
該航空隊擁有400多架作戰飛機,其中“戰-16A”就多達240架。
到11月5日,參與戰鬥的作戰飛機已經超過了1000架,重型攻擊機與多用途戰鬥機達到600架。
高強度的空中打擊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短短5天之內,就摧毀了數千個軍事目標,僅裝甲目標就超過了2000個。部署在烏代布林附近的3個主力師全都遭到重創,基本喪失了作戰能力,極大的緩解了巴爾梅爾那邊的防禦壓力。
要說的話,阻止敵人向前線增派作戰部隊,打擊敵人部署在大後方的主力部隊,就是戰場遮斷的核心任務。
梵軍在這幾天裡的遭遇,跟波沙灣戰爭中,伊軍的遭遇如出一轍。
往簡單說,就是部署在前沿的二流部隊頂不住,而留在大後方的主力部隊又上不去。
其實,這正是新軍事學說所倡導的“空地聯合作戰”的精髓,也可以看成是“空地聯合作戰”的核心價值。
說得直接一點,“空地聯合作”戰針對的,也就是基於“大縱深戰略”的防禦戰術。
把主力部隊留在大後方,用二流部隊守衛前沿防線,在戰爭初期依託巨大的戰場縱深遲滯敵人的推進速度,消耗敵人的兵力與戰鬥力,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再由部署在大後方的主力部隊發起反擊。
這套防禦戰術,自誕生之後,在過去幾十年裡,可以說屢試不爽。
單純以地面進攻來破解,得投入數倍,甚至是十數倍的兵力。
關鍵還有,地面進攻消耗的物資,以及可能遭受的傷亡損失,足以讓試圖發動進攻的一方三思而後行。
按照“大縱深戰略”的相關理論,對付梵羅國這類對手,帝國都需要全力以赴,甚至得進行全面戰爭動員。
正是如此,極具針對性的“空地聯合作戰”才應運而生。
按帝國空軍的實踐,也就是在波沙灣戰爭當中所採取的戰術,其實就是利用強大的空中力量完成戰場切割,打擊部署在戰線後方的敵主力部隊,阻止其進行戰場機動,以此削弱敵人的正面防線。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把部署在前沿防線的敵軍切割出來,再包圍殲滅。
在整個作戰行動中,航空兵,準確說是戰術航空兵的重型攻擊機,承擔了原本由裝甲叢集執行的戰役級的突擊行動。
顯然,這也正是“空地聯合作戰”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與裝甲叢集比,航空兵不但速度更快,打擊能力也更強,而這兩點恰好就是決定戰役突擊行動成敗的主要因素。
對戰線對面的敵人來說,這可不是值得高興的事情。
戰鬥打響之後,梵軍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