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50章 中流砥柱,帝國爭霸,閃爍,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肯定能降低“武庫艦”的建造成本。
可問題是,同樣會降低損管能力。
一艘戰艦的損管能力跟官兵的人數成正比。
雖然先進裝置能夠提高損管效率,但是在任何時候,損管工作都以人為主,需要足夠的官兵。
官兵減少,損管效率必然會降低。
根據帝國海軍做的測試,如果“武庫艦”研製成功,那怕採用軍艦的標準,其生存能力也很糟糕。
至於“武庫艦”的攻擊能力,反到沒有人質疑。
單純的以艦隊決戰為準,“武庫艦”的攻擊能力超過了航母。
按照戰前最後一份設計方案,1艘滿載排水量噸的“武庫艦”,能夠搭載256枚射程超過1500千米的重型反艦導彈,並且在一次戰鬥中把這些導彈全部發射出去,對敵艦隊發起超飽和攻擊。
在同等情況下,由1艘超級航母搭載的艦載攻擊機,只能投送200餘枚射程250千米的輕型反艦導彈。受到艦載機作戰半徑限制,僅少數重型攻擊機能對1500千米之外的敵艦隊發起攻擊。
顯然,兩者的打擊能力根本就不在一個層面上。
至於海軍鼓吹的作戰效費比,在全球大戰當中,特別是在決定製海權,以及戰略主動權的艦隊決戰中,根本就不是問題,至少不是影響結果的主要因素,更加不可能成為艦隊指揮官的主要難題。
帝國海軍與紐蘭海軍圍繞霍瓦依群島展開的一系列海戰,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幾場海戰中,交戰雙方的大型航母與超級航母所展現出來的攻擊力,可以說都是差強人意。即便是打擊第52特混艦隊的那場戰鬥,也與運氣有密切關係,不然突擊行動未必能獲得成功。
此外,特混艦隊的防禦能力也有問題。
簡單的說,航母的進攻能力已經大不如前,而在各重新式反潛武器的面前,生存能力也非常堪憂。
從這個角度看,帝國海軍著手發展“替代型航母”與“增強型航母”,也是為了解決航母生存能力不足的問題。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用更多的籃子裝雞蛋。
可惜的是,“替代型航母”因為效能太過羸弱,肯定沒辦法取代超級航母,而“增強型航母”由於受到其他因素限制,遲遲沒有進入到建造階段,帝國海軍也就只能繼續建造超級航母。
要說的話,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薛遠征”級。
雖然按照外界觀點,帝國海軍在第三次全球大戰期間總共建造了3種超級航母,在“薛遠征”級之外,另外兩種是“始武”級與“白止戰”級,但是嚴格說,後兩種其實都是“薛遠征”級的改進型。
之前已經提到,“薛遠征”級是一種相當先進,而且非常成功的超級航母。
得益於優秀的基礎設計,“薛遠征”級在戰場上的表現,讓帝國海軍非常滿意。
結果就是,僅基礎型號就建造了3個批次,總共12艘。
要說的話,3個批次的“薛遠征”級依然存在很明顯的區別。比如從第二批開始增加了綜合補給站的數量,第二批的後3艘還用有“三面陣”取代了原來的對空警戒雷達,第三批減少了1根阻攔索,但是這些變化不是很明顯,而且之前批次的也利用大修的機會,做了相應的進。
此外,這12艘“薛遠征”級的基本效能指標全都一樣,有95%的零部件通用。
“薛遠征”級的第一次大改,其實是從第四批開始。因為變化實在太大了,所以外界將其單獨列出來,並且以首艦“始武”號的名字命名。事實上,採用帝國開國皇帝的諡號來為航母命名,足以證明該航母的重要性。
與“薛遠征”級比,“始武”級最突出的變化,也就是把艦島移到了右舷尾部,取消了原本位於艦島後方的3號升降機,擴大了1號升降機與2號升降機的間隔距離,在兩部升降機之間增設2處綜合補給站,還簡化了艦島的職能,將航空作戰指揮中心等部門安排到艦體內部,大幅度縮小了艦島的面積。
顯然,這些變動無一例外的全都是為了擴大飛行甲板的面積,增強航空作業的效率。
至於結果,自然是不用多說。
雖然在24小時內出動艦載機的架次,因為受到彈射器限制,沒有顯著的提高,但是透過最佳化飛行甲板的作業效率,短時間的出動能力提高了大約50%,全甲板攻擊狀態下的出動架次,由“薛遠征”級的42架提高到了54架。這就意味著,“始武”級在艦隊決戰中的戰鬥力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