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01章 無可救藥,帝國爭霸,閃爍,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第二次全球大戰結束後的重建工作,以及兩次波及全球的民族獨立運動,是工業化浪潮的尾聲,也可以說是邁過工業化門檻的最後機會。隨著世界格局在三大國家集團誕生之後逐漸趨於穩定,那些還沒有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將被永遠的擋在工業化的大門之外。
從這個角度看,梵羅國透過跟紐蘭共和國結盟坐上了工業化的末班車。
可惜的是,梵羅國沒能坐穩這個位置,或者說沒能抓住這最後的機會。
嚴格說來,梵羅國在工業化的道路上前行坎坷,並非梵羅當局的問題,是整個梵羅國的問題,也是無法根除的歷史遺留問題。
一個工業國都必須面對,而且必須解決的問題。
土地!
梵羅當局的影響力,僅限於幾個主要的邦,而在地處偏遠的小邦,德城的政令往往只是一張廢紙。
修建從德城到孟賣的複線鐵路就非常有代表性。
這條複線鐵路,在梵羅國獨立建國之後就正式立項,前期規劃又用了10多年,此後還用了10年時間跟途徑的幾個邦進行協商談判,可是到最後,卻因為拉賈邦的一個大地主不願意出售土地,不得不修改建造方案,只是重新勘測路線就花了數年時間。等到正式開工的時候,已經是立項後的第27年。因為途徑地區的地理條件太過複雜,所以這條鐵路至今都沒有通車。至於能夠在什麼時候通車,就連承建單位都沒有定數,而歷屆梵羅政府也只能竭盡所能的推卸責任、比如在去年,梵羅當局就在工作報告當中把工程延期的原因歸結於梁夏帝國,即梁夏當局把用來製造鐵軌的特種鋼材的出口關稅提高了兩倍,導致工程方無法按照合同價格採購所用鋼材。
類似問題,在梵羅國是屢見不鮮。
相對而言,建造工廠的用地反到是小事情,與提升工業化程度息息相關的水利灌溉之類的現代農業基礎設施才是大問題。
千萬別認為農業現代化與實現工業化無關。
在無法透過圈地運動讓農民進城,把農業人口轉為工業人口的情況下,唯一能促進工業化的,其實就是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降低農業的從業人口數量,並且以此大幅度降低農產品的價格。
其實,這也是包括紐蘭共和國與梁夏帝國這類“後進”強國實現工業化的方式。
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最為關鍵的就是加強水利設施建設。
毫無疑問,梵羅國擁有很豐富的水利資源,也非常適合發展現代農業,並不缺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基礎條件。
可惜的是,搞了幾十年,梵羅國的農業現代化仍然處於計劃階段。
在具體的工業建設當中,也有類似的問題,就連至關重要的國防工業,同樣逃不出這個桎梏。
結果就是,梵羅當局不得不把急需的國防工業放在幾個最為重要,也是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邦。
當然,幾乎全都在西北地區。
不要忘了,梵羅國就是由西北地區的幾個大邦聯合組建,然後透過吞併其他的邦擴張到了現在的規模。
此外,把國防工業放在自己的地盤上,還能夠增強梵羅當局對地方的控制力度。
只是,這帶來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在大規模戰爭中,集中於本土西北地區的國防工業必然遭到敵人的重點打擊。
正是如此,梵羅當局才擬定了針對國防工業的戰略轉移計劃。
嚴格說來,這份計劃是總體戰略的一部分,而且由紐蘭軍事顧問擬定。
在總體上,也就是大戰爆發之後,利用岡伽羅河的內河航運,以及相對來說較為發達的鐵路交通體系,把西北地區的國防工業向岡伽羅河的中游與下游地區轉移,圍繞勒克瑙與巴特那等大城市打造戰時工業中心,確保在大戰時期,國防工業能正常執行,至少得保證彈藥等關鍵物資的供應。
其實,在正式參戰之前,梵羅當局就開始按照計劃,向岡伽羅河中游與下游地區轉移軍工廠。
只是,梵羅國的軍事工業根本算不上發達。
努力發展了十幾年,也就只能生產最為普通的彈藥,以及利用進口的零部件組裝一些陸軍的武器裝備。像戰鬥機這些較為複雜的武器裝備,最多隻能進行簡單的維護,連大修都做不到。
要說的話,梵羅國的國防工業還不如巴鐵。
至少,巴鐵已經能夠自行生產第三代主戰坦克,而且充當主力的第二代主戰坦卡的國產化比例已經達到100%,第三代主戰坦克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