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04章 對攻局面,帝國爭霸,閃爍,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如果全速航行,能夠在5天之後趕到。哪怕以巡航速度航行,也能夠在9天之後到達中轉島西南。
考慮到第六十一特混艦隊已經出海半個月,而且只有1艘快速戰鬥支援艦,以及2艘速度很慢的艦隊油船,所以按9天計算更加靠譜,畢竟除2艘超級航母,其他戰艦的續航力都不怎麼樣。
要說的話,這也算是帝國海軍的一個頑症。
早在戰列艦的時代,帝國海軍的主力艦就以航程偏短而出名。
比如,在第一次全球大戰中,紐蘭戰列艦的航程超過海里,確保在戰時能橫跨東望洋,帝國海軍的戰列艦通常僅6000,最多7500海里的續航力,在遠征作戰的時候得帶上油船。
到第二次全球大戰,這種情況並沒有改善。最為典型的就是,在數次海戰當中,都因為戰艦的續航力不足,讓艦隊指揮官在做戰術安排的時候處處受到掣肘,很多時候甚至得鋌而走險。
當然,這也是情有可原。
說得直接一點,戰艦的基本效能跟海軍的戰略使命掛鉤。
客觀的講,在第二次全球大戰結束前,帝國海軍其實是一支區域海軍,任務範圍比主要對手,即布蘭皇家海軍與紐蘭海軍小得多,主要集中在西東望洋、東南地區與北梵炎洋,主要任務是守護幾條戰略航線。
在根源上,其實是帝國沒有需要海軍守護的殖民地,也就不存在得向遠離本土的地方派遣艦隊的需要。
關鍵還有,在帝國海軍的主要活動區域內,有眾多基地與港口為艦隊提供服務。
因為暫時不存在走向全球的可能,所以在那個時期,帝國海軍並不是很重視戰艦的續航能力。
到第二次全球大戰後期,這種局面發生了變化。
在需要橫跨東望洋,甚至要到北夕落洋西部海域作戰的時候,帝國海軍才發現,戰艦的續航力確實太短了。
不進軍港,一支航母戰鬥群從那球港到紐蘭西海岸外海,需要在航行途中進行6次燃油補給,航行時間至少會因此延長48小時。把燃油補給減少3次,就能夠提前1天到達。不進行燃油補給,能提前2天到達。
在戰鬥中,別說是2天,有時2個小時就能決定一場海戰的勝負。
關鍵還有,在擊敗所有對手之後,帝國海軍已經成為全球海洋的霸主,名副其實的全球海軍。
為了實現全球部署,戰艦肯定需要足夠的航程。
可惜的是,新的難題出現了。
導彈時代到來,帝國海軍不得不承認,讓戰艦全都具有海里以上的航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是技術不行,而是太不划算了。
就拿“青州”級防空巡洋艦來說,排水量超過噸,可是搭載的電子裝置、艦炮與導彈、兩架反潛直升機、以及其他的作戰系統,總共超過了3500噸,在除掉艦體、動力系統等必要裝置之後,留給燃油的餘量不到1000噸,因此就算是超載,最大航程也只有可憐的7500海里。
要往根本上講,其實是“航程與噸位”的矛盾,或者說是“續航力跟造價”的矛盾。
顯然,在能夠滿足日常訓練、部署與作戰需求的情況下,帝國海軍並不願意為全球到達的續航力買單。
依靠遍佈全球的軍事基地同樣能做到全球到達!
只是,在全球大戰的背景下,戰艦依然需要具備足夠的航程。
在這種情況下,帝國海軍只能退而求其次。
簡單的說,就是必須保證航母有足夠大的航程,並且讓航母搭載為護航戰艦提供燃油補給的裝置。
也就是說,可以讓航母在航行途中為護航戰艦提供燃油補給,從而提高護航戰艦與戰鬥群的航程。
帝國海軍的大型航母與超級航母,最大航程都在海里以上,“薛遠征”級更是達到了驚人的海里。如果不考慮燃油的經濟性,也沒有作戰任務,甚至能夠使用航空燃料來提高航程。
當然,這種情況從來沒有發生過。
只是,在大戰時期,“航程與噸位”的矛盾就不存在了。
帝國海軍已對“青州”級之後的新式防空巡洋艦的效能指標做出調整,直接就把滿載排水量提高到2萬噸,而且允許再增加10%,也就是達到噸,以此獲得更強的防空作戰能力,以及至少達到海里,跟“薛遠征”級相當的續航力,從而能全程陪同超級航母執行作戰任務。
此外,新式通用驅逐艦也提高到噸以上,遠洋護衛艦則放寬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