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點迷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0部分,天龍不敗,指點迷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回頭同蕭峰深情對望一眼,而後囑咐道:“蕭大哥,咱們過一陣子上京城下見。你可要多保重!”
蕭峰那雙虎目裡閃過一絲柔情之後,便又恢復了一向堅毅從容的眼神,答應說:“好,上京城下見。”話語甫畢,就轉身走到北院大王身邊,商議起領兵事宜來。
緊接著,耶律洪基與東方不敗步出大帳,點齊軍馬,便即揚鞭而去。
經過前日一役,御營軍和叛軍的兵力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御營軍損傷本就較少,加之又收編了不少俘虜,總兵力已從不到三十萬激增至四十多萬;而叛軍這一場大仗打下來,損兵折將,士兵人數已經從四十多萬銳減到十來萬。
眼下光是耶律洪基和東方不敗所帶走的騎兵人數,便已高達十八萬,比當前耶律重元麾下的總兵力還多。
這一路人馬馳出營去,揚起沙塵連天,踏落馬蹄震地,浩浩蕩蕩,氣勢洶洶,直取大遼國都。
到了第二日黃昏,大軍已經兵臨上京城下。
還未等眾將士安營紮寨,東方不敗就已派出遊騎四處打探對方軍情,還親自飛身上了城外一處高崗的大樹上,眺望大遼國都城牆上的情況。
晚膳過後,東方不敗將查探到的所有情況向耶律洪基彙報道:“陛下,據探子來報和臣弟的親自勘察,那耶律重元果然了得。他只比我們早到半天,就將守城事宜進行了周密的部署,明確了各部官兵的責任,讓他們密切配合,互相策應。趁我們來之前,叛軍兵士就修樓櫓,掛氈幕,安炮座,設弩床,運磚石,施燎炬,垂檑木,備火油,凡守戰軍械一應俱全,又備足了糧食,顯是作死守計。同時還派人據守城外高地赤龍崗,與城內互為犄角。這一切準備得如此充分,若是我們率領大軍強行攻打的話,恐怕要傷亡慘重了。”
耶律洪基聽罷,點了點頭說:“嗯,我那叔叔一向知兵,是我大遼數一數二的將領。三弟,你倒說說看,這次你有何妙計能夠突破京城防禦?”
東方不敗向耶律洪基一拱手說:“那就請陛下先寫封書信送入上京城內,勸耶律重元開城投降。”
耶律洪基聞言,眉頭微皺,疑惑道:“東方兄弟,我們殺了他的親子,與他有著不共戴天的大仇,你卻叫我寫信去勸降。唉,不是做大哥的不肯,這番舉動恐怕只會徒勞無功吧!”
東方不敗笑道:“哈哈,聖上英明,其實臣弟根本就沒想過那耶律重元會真的投降。只不過此舉一來可以顯示陛下時刻念及骨肉親情的仁義,動搖敵方軍心;二來嘛,我軍的攻城器械還沒運到,反正得等上兩三天,就先用一封勸降信上的時限來填補這個空當吧!”
正文 第兩百六十七章 掃千軍,救主上憑單騎(七)圍城
更新時間:7…26 17:18:55 本章字數:2645
(今天繼續感謝書友“事組則圓”的打賞!我的作品《天龍不敗》釋出了新章節《第兩百六十七章 掃千軍,救主上憑單騎(七)圍城二更求票》,
耶律洪基聽罷,拍手大叫道:“好計策,就這麼辦!來人啊,取紙筆墨硯!”
侍從當即送上文房四寶,耶律洪基立馬親擬了一份勸降信,而後差人大張旗鼓地送入了上京城中。
而與此同時,東方不敗則將十八萬騎兵妥善排程,把這大遼的國都圍了個水洩不通。
遼上京是契丹建國之初設立的都城,也是漠北地區的第一座都城。
史載,上京為遼太祖創業之地,負山抱海,天險足以為固,水草便畜牧。
公元九百一十六年,耶律阿保機在龍化州稱帝建遼,九百一十八年命禮部尚書康默記充當版築使建都城,僅百日便初具規模,名曰皇都。
遼太祖死後,太宗即位繼續營建皇都。九百三十八年,太宗改皇都為上京並設臨潢府。
上京臨潢府城幅員廣闊,氣勢雄偉,內分為二城,北名皇城,周長十華里;南名漢城,周長十七華里,兩城相連為“日”字形,一共周長約二十三華里,城牆均夯土版築。
皇城在北,呈六角形,由外城和內城組成。牆高三丈,設有樓櫓,開四座城門,城牆上築馬面,城門外有甕城。
大內位於皇城中部,其正中偏北部有前方後圓的氈殿形基址和官衙基址。
皇城北部為空曠平坦地帶,推測為氈帳區。
城東南為官署、府第、廟宇和作坊區。漢城在皇城之南,略呈正方形。牆高兩丈,不設敵樓,其北牆即皇城南牆。此城是漢、渤海、回鶻等族和掠來的工匠居住的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