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境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2章 悲劇核心,基金會大遊戲,妄想境界,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衍世魔神錄》改編自斯坦利·萊姆在1985年發表的長篇奇幻小說,原著名為《DaftPunk(蠢朋克)》。
這本書也是他在世界文壇嶄露頭角的開始。
“Likethelegendofthephoenix.Ourendswithbeginnings.Whatkeeptheplasspinning.Theforceoflovebeginning.”葉凌星念出的這段既是原著中的句子,也是《衍世魔神錄》OP裡的一段歌詞,“如鳳凰涅盤的傳說一般,一切都以起始作為終結;何物正驅動著星球轉動,是源自愛慕的本初之力——這是我最喜歡的翻譯版本。”
關理正在偷跑找系統要劇透,聽見這話便回覆道:“斯坦利會繼承萊姆的風格吧,SIN應該也會死磕黑暗流,可是這部……”
“難道還不夠黑暗?”
“也沒有,”關理回想著劇情,“但是感覺跟其它……諸如《原罪者》之類的作品不一樣。”
灰暗現實、天災人禍、人性抉擇,該有的一個不缺,到後來甚至連人類文明都跪了。
所有越軌都招致情理之中的惡果,所有理想都面臨意料之外的破滅。
這麼一想的話,是挺黑暗的。
但是……
在觀看動畫的時候完全沒有應有的感覺。
沒有憤怒,也沒有悲傷,僅僅是閱讀一個與己身無關的故事。
“那是你沒有代入感。”葉凌星畢竟修過心理學,在這方面算是有些許基礎,“而且這部動畫本身也在刻意在削弱觀眾代入感,營造一種上帝的視角。”
事實上,這正是斯坦利的風格,脫胎於他的父親奧遜,又走出截然不同道路的風格。
如果說惡德美學浪潮的創始人和引領者——奧遜·萊姆慣於用精妙的文字玩弄閱讀者的感情,並且以對讀者三觀的碾壓式摧殘為樂,將自己的愉悅建立在他人的發瘋之上。
那他的另類繼承者斯坦利·萊姆就是另一個極端的良心,即便所寫內容依舊殘忍冰冷,筆觸卻是浮在劇情之外的,讓讀者也得以跳出普通人的視角觀察整個故事。
這種寫作思路被描述為“像國家一樣思考”。
放棄專業而狹隘的個人角度,轉而使用更高的,不偏向任何一個角色的著力點接觸幻想中的世界。
不,不是群像。
讓讀者化身為“國家”。
對於“國家”而言,道德和真理都無足輕重,那只是個人所需的追求。
唯一重要的僅僅只是“私慾”:渴望“秩序”的滿足。
代入到讀者身上,這種“私慾”便等同於從所看內容中獲得到的精神體驗。
——無聊的愉悅或獵奇的刺激。
如果能來點癲狂又有趣的怒濤展開,那就再好不過了。
至於三觀……還管什麼三觀?
有趣就完事了!
“人們所見輝煌的事物,潛意識中又渴望著它毀滅。”斯坦利·萊姆曾在某本書的後記中寫下這樣的詞句,“這就是酒神式的悲劇核心,它不呈現美的外觀遮掩絕望,而是讓美在痛苦和狂歡中迴歸豐盈的本質。”
是以“惡德美學”的本質即源自創作者本心的“惡意”,而把觀看者推入純粹的旁觀者視角感受故事本質,則是他對讀者殘存的憐憫。
雖然很多人都認為斯坦利是早年被奧遜的書搞出了心理陰影,才怒而寫出這種小說來安慰自己飽經摧殘的三觀。
為了將他的風格與傳統惡德作出區分,文學研究者們將斯坦利的寫作流派稱為“新惡德美學”,又名“延遲起效的惡德美學”。
是的,延遲起效。
觀看的時候手拿上帝視角,暫且還能無視道德感嘆劇情,等到看完了認真回想一下……
臥槽我剛剛都看了什麼?!
回味,真情實感,被自己的腦補虐死。
由他的小說改編來的《衍世魔神錄》很好地繼承了這一特性,每年都有新粉入坑,然後念念不忘意難平。
動畫裡沒有劇情意義上的主角,但有名有姓的出場角色都自有魅力。
超高節奏與畫面細節在短時間內塞進大量資訊和象徵意象,隨時都能出其不意地挖開當伏筆。
而最關鍵的……這怎麼看怎麼扯淡的劇情還真有意思啊!
一個從高等魔能文明發展出來的類賽博朋克時代,光是視覺上的美學概念設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