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境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3章 模因效應,基金會大遊戲,妄想境界,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除了這個用以度量現實的休謨指數之外,基金會還有一項非常特別的設定體系。
那就是模因。
模因並不是SCP系列自創的名詞,但將其這麼大規模地應用在創作中實屬罕見。
很多人恐怕一輩子都不會接觸到這個詞彙,因為與他們的生活並不相關。
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小眾”概念。
但不得不說,第一個將“模因”寫進基金會的人簡直是個天才。
這個詞所包含的範圍太廣,而它本身的定義又太過微妙,讓人一旦瞭解就忍不住去衍生出更多設定。
這個概念最初源自英國著名科學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Dawkins)所著的《自私的基因》,指代“在諸如語言、觀念、信仰、行為方式等的傳遞過程中與基因在生物進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相類似的那個東西。”
模因(meme)一詞本身就是基於古希臘語mimeme(μ?μημα)(模仿事物)並由生物學的基因(gene)一詞變化而成。
換個比較通俗的說法,模因就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我們習以為常地接收,並且傳播出去的一切資訊——包括但不限於看到的事物、聽聞的訊息、知曉的知識。
總之,所有人與人之間的資訊與文化傳遞,都是模因傳播的一部分。
因為這種無法抑制的傳播具有與基因的傳遞相似的遺傳性、變異性和選擇性,所以又被稱為“模仿的文化基因”。
——模因傳播的過程就是模因遺傳的過程,如某種宗教信仰傳播時,宗教信仰作為模因,不斷地在信仰者身上遺傳;
——模因的傳遞過程並非都是完善的,如人們在轉述一個事件時,或許會新增一些細節,或許會刪減一些內容;
——模因的傳播能力是不同的,某些模因更易於被傳遞,另一些模因則從來得不到傳播,這與它們本身的受歡迎程度有關。
總結一下,這東西就是資訊與文化的基因。
基因遺傳會重組、變異,模因的傳遞也會重組、變異。
世界上以基因為主題的文化創作有多少?
不計其數!
橫向對比一下,就不難發覺模因這個概念的創作潛力了。
只不過基因在長久的基礎生物教育下,將自身定義打入了千千萬萬人的腦海,而模因還只是一個不為人知的高冷學術名詞。
這麼一說,貌似還跟基金會的高逼格高神秘度氣場有點搭。
無論怎麼說,這設定已經刻入基金會世界觀的骨髓,以後少不了要在傳播基金會文化的時候,順帶把“模因”概念也科普出去。
為了以後得科普作準備,關理覺得自己應該把那本提出這個概念的書讀一讀,那個理查德道什麼的……《自私的基因》!
對,就叫這個名字!
……等一下!
關理突然想到一個問題:這個世界有這本書嗎?
換句話說,這個世界有“模因”這個概念嗎?
emmmmm……“系統!”
“有什麼事?”裝了半天空氣的系統立刻蹦出來。
“去查查這個世界有沒有‘模因’的概念。”
系統依言去掃了全網,“沒有。”
關理慶幸自己還沒把剛才打出來的那些東西發出去,不然都不好解釋,“那我……”
“不過找到了那本《自私的基因》,英文原版的。”系統冷不丁來個大轉折,把關理後面的話都憋了回去,“裡面有提到meme這個詞,但國內好像並沒有準確翻譯。”
“也就是說概念本身其實是有的,只是沒有被引進國內,連帶著‘模因’這個詞也沒有出現?”
“是的,這本書有很多非正式的翻譯版本,其中的meme尚沒有一個統一的漢語譯名,音譯成‘媒密’和意譯成‘理念因子’的都有。”
短暫時間內,系統已經把網路上的相關內容都看了一個遍,甚至還可以作出總結性的回答。
這可比關理剛才想的情況好多了,他還以為自己得在編完一套克蘇魯之後,又編一套模因體系……
這可不是克蘇魯那種文學性質的創作,而是正經的學術概念!
想想就覺得難度上升了無數倍。
還好還好……
“有概念就行,我們基金會繼續使用‘模因’來翻譯。”關理終於能順暢地接著寫科普了。
系統當然沒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