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青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60章 瑣碎的一年(上),大明軍侯,冼青竹,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朝堂之上的新老交替權力更迭,朝堂之下的錦衣衛也在風風火火的執行著朱元璋的命令,在原有校檢司的鋪墊下,十分有效的展開了遍佈全國的行動。

而更遠的地方,如大寧都司等地,也都有著朝廷的旨意下發。

命令會寧侯張溫主持修築擴張大寧城,將這座原來由馮勝擴建了一次的城池再重新加大加固,以作為大寧都司的中心。

其規制有城門五開,城周長三千六十丈,濠長三千一百六十丈,深一丈九尺之數,堪稱不小的工程量。

就算是有原來馮勝擴大一次的基礎上,這會也不是短期就能完成的,不過幸好這兩次戰事,讓大明的勞役苦功有很多,那些個蒙元俘虜不願意投降的,調來一批用以修築城池就好,也算不上有什麼太費力的地方。

至於為何修建的如此之大,朱元璋心裡其實早就有了將大寧城作為自己兒子封地的意思,此間重鎮,又是在邊關之外,東連遼東都司,南接北平布政使司,正是一塊兵家重地。

此等地方設立衛所,焉能不讓皇家親王鎮守,交給其他的人朱元璋自己也不放心,尤其是如今兀良哈部主動投靠大明的時候,更是不能隨便吧派遣將領長期鎮守那片地方了,思來想去之下,也就只剩下皇子親王鎮守一途了。

至於是交給誰,這還要讓朱元璋想一想,如今合適年齡且在京的幾位皇子中也就剩下了十五子朱植,十六子朱栴,十七子朱權,十八子朱楩以及十九子朱橞五人。

其中朱植剛剛被朱元璋封為衛王,也不太好隨便更改封號和封地,自然是第一個排除掉了。

十八子朱楩和十九子朱橞年紀又有些小,朱元璋想了想之後也將這兩人排除在外了。

那麼就只剩下十六子朱栴和老十七朱權了,在這兩個裡面選擇一個,朱元璋本人是沒有什麼偏愛一說,無論是哪一個皇子在宮中的表現都不錯,好學而溫厚,忠孝直誠。

說實話這兩個皇子誰去寧城就藩朱元璋都滿意,只不過現在猶豫著到底選誰的好。

這想著的時候,不由得又看起了身後的地圖,看一看這一處大寧都司的重鎮到底是由自己的哪個兒子去鎮守比較恰當。

這一看卻正好解決了朱元璋猶豫的問題,陝西布政使司,長安以北的邊關地方正好需要一位皇子親王去駐守,已做靖邊之用。

那現在也就不用費腦子選擇了,年長一些的朱栴去慶陽,年幼一點的朱權則去大寧都司,這樣兩全其美正正好好。

解決了一件大事的朱元璋心情自然不錯,中午都罕見的多吃了一碗飯,讓隨身侍奉的老內監高興的不得了。

要知道自大馬皇后去世以來,朱元璋在皇宮內院之中過得是十分不舒心,這心情不舒暢飯量就減了下來。

而作為當場皇帝,九五之尊的人,如此輕食果腹,怎麼能不讓下面的人擔心焦慮,如今老內監見自己老爺竟然有了食慾,高興的嘴巴都扯到後腦勺去了,好像那多吃了一碗飯的是他自己一樣。

在皇宮裡,陛下多吃了一碗飯是大事,但放在全天下,這自然也就不算什麼了,平頭百姓家的自己都要張羅著下一頓的吃食,哪還顧得上皇帝吃多吃少的問題。

大明這個龐大的國家機器不會因為朱元璋多吃了一碗飯就出現什麼變化,該怎麼運轉依舊怎樣運轉,該下發的詔令自然也順順利利的送到了北平城去。

而這一紙詔令到給朱棣打了個措手不及。

原來這位燕王殿下是最煩大宗正院的那群老傢伙的,畢竟他這裡王府的規制在張楓沒來之前是有很多不對勁的地方,年年都要被上頭那幾個老頭給劈頭蓋臉的訓斥一頓,一個個仗著自己年老完全不給朱棣絲毫顏面,也就讓朱棣對大宗正院一點好感都沒有。

可現在朱元璋這一封詔書下來,算是讓朱棣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啊。

大宗正院該設為宗人府,以前老一輩的這幾年病死的病死,不能動彈的臥床不起,基本上沒有誰了。

隨意朱元璋索性將這些人都給送回家去頤養天年,也用不著他們倚老賣老了,轉而是將皇室宗族的權力下發到了自己兒子的手中。

心裡的宗人府設宗人令一人,由如今的皇二子朱樉任,往下數的左右各一個宗正自然是由三子晉王朱棡和他這個燕王朱棣來任職,至於再往下面的左右宗人,則由皇子接著往下數兩個,五子周王朱橚,六子楚王朱楨。

那這麼看來,整個宗人府現在就是由朱元璋的兒子們管理者,也間接的表現出來當朝的這位皇帝陛下已經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這個江湖有點皮

大隱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