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青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05章 垂垂老朽,總在回憶之中,大明軍侯,冼青竹,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朱元璋心中一直擔憂掛念的是什麼,是自己的長孫朱允炆能否有足夠的擔當,肩負起他身上大明天子的重擔;是對大明,這個他一手建立得國家未來的景象和昌隆。
但是現在,皇長孫朱允炆憑藉自己過人的天賦,以及這幾年來朱元璋言傳身教每日敦敦教誨的積澱,成功在短短一個月零七天的時間內做到了極大的進步。
其成長之迅速,處理事務之能力強度,均是讓朱元璋大為感慨,心中讚歎不已,破天荒的對朱允炆給予甚高的評價,這也是朱允炆繼承儲君大位以來朱元璋唯一的一次高評價。
要知道在朱元璋此人的認知當中,只有在他自己那裡過了關,才能真正得到他的欣賞和認同。
雖然朱允炆初時表現出來的天賦確實令人亮眼,但還沒有達到能讓朱元璋直接滿意的地步。
只有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經驗學習的積累,在一個月時間裡親身上手,監國理政,敢於放手而為之後,放得以飛速的成長和進步,也正式在朱元璋心中達到了合格的底線。
這才給予他‘很好’的評價,也代表著朱元璋對其十分滿意,可以放手將整個大明全部交給朱允炆了。
而另一方面,國之天子有朱允炆繼承,大明江山也需要繼續成長髮展。
對於朝堂,對於天下,也許正是需要朱允炆這樣一個主君來引領他們繼續發揚壯大下去。
與其說朱元璋是對大明未來的一種期許,還不如說他這是一份心中永遠不會改變的野望。
古時大周前後八百餘年,強漢四百華夏,盛唐亦有近三百年的風光,那他的大明又為什麼不能和大周,強漢,盛唐等輝煌一世的朝代相提並論呢。
大明有什麼不能與漢,與唐同調,都是漢家天下,都是中原大地,朱元璋自問並不比哪個開國君王差什麼,也並不認為大明這個新生的國家就沒有繼續延存下去的理由。
漢唐盛世,大明亦可為之。
雖古朝輝煌於史書之上,但今朝亦才剛剛開始,未嘗不會於後世人一個大明天朝之盛世。
也就是這兩個一直在朱元璋心中掛著,只不過現在朱允炆的問題基本上算是圓滿解決了,他心裡最後的一塊心病也被去除掉了。
至於對未來的期許,這是心中埋藏的,也是他生時所看不到的一幕,但朱元璋相信自己死後在天之靈,定能保佑大明萬事榮昌天下安定祥和。
那麼對於基本上已經無牽無掛,心中再無什麼擔憂之事的朱元璋而言,活著於死亡,其實差別已經不大了。
就算他現在苟延殘喘的活著,卻也只是一個病入膏肓垂垂老暮的廢人罷了。
就連走路都需要人攙扶,甚至很多時候只能依靠著輦架出行。
飲水吃飯也需要侍女盡心服侍,因為朱元璋的雙手已然無力,有時還伴隨著異常劇烈的抖動,根本做不到拿起杯盞,抓起筷子了。
如此費力的活著,其實已經和死了沒有什麼區別。
但朱元璋恰恰正是感到一生最放鬆,也最舒坦的時候。
就好像這癱軟無力的身軀竟然給自己一種悠然自得的感覺,無力顫抖的雙手雖然不穩,可卻再也不用緊緊地握住刀柄,也不用在拿起筆桿書寫。
此時朱元璋被動的放下了一切,因為身體的緣故讓他什麼也做不了,只能每日躺著貨臥著,靜靜地享受生命中為數不多的安詳時刻。
也許死亡之後的永眠才是最長久的安詳,但對於朱元璋而言,死亡雖然並不可怕,他很早之前就已經將個人的生死忘卻在腦後了。
可人活一世,能夠繼續在藍天白雲青山綠草之間活著,還能繼續呼吸,還能口吐人言,也能喝著美酒享受美食,這總好過未知的死亡吧。
不怕卻不代表喜歡,雖然不畏懼卻也並不歡迎。
沒有人能夠希望自己真正迎來死亡的那一天,雖然可以坦然的去面對,可卻終究要在人世間最極端的兩面上,從生走到了死。
無牽無掛也好,心中擔憂也罷,這都是一個人自己的心念,也是自己個人的想法。
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縱有天大的心願沒有完成,就算將所有的擔憂都掛在心頭,當你面臨死亡的時候,這一切都已經不再重要了。
現在的朱元璋就很坦然,積極地享受著人生最後的一段時光。
也享受著他這輩子真真正正什麼都不需要考慮的一段時光。
小的時候,朱元璋還在放牛之時,便知道元人的可惡,便知道自己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