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青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10章 葬,大明軍侯,冼青竹,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天子駕崩的訊息自然不可能一直都被封鎖著,而且朱元璋的遺體也不可能不下葬,這封禁了一日的金陵城終於是開了,並且大明皇帝朱元璋駕崩的訊息了傳了出來。
只是在朱允炆的暗示下,這訊息的傳播力度並不大,甚至應該由大明官方的騎信急報都沒有立即發出,而是有預謀的拖延了下來。
這是朱允炆的意思,也是太子智囊團的意思。
先帝駕崩,新皇當立,這是古往今來的規矩,可如今大明的局勢卻不是那麼容易就能登基的。
北有燕王朱棣,寧王朱權,西有秦王二世和晉王二世,還有另外那些邊塞親王,一個個都是手握兵權之人。
如果這些人心有異念,對大明皇位的更迭有想法,那對於朱允炆而言可就糟糕透頂了,甚至還有可能掀起大明動盪的開始,讓這個帝國在二世之時便分崩離析。
所以在黃子澄,齊泰,方孝孺三人意見統一之下,朱允炆暫緩了通報全國的急信,轉而打算等到將朱元璋下葬之後再徹底將訊息傳出去。
不過顯然黃子澄他們這些人,乃至朱允炆都是多想了,或者說他們幾人天上就對手中掌握兵權的藩王十分的不信任,也對大明現在的藩王分封制度有極大地不滿和不贊同。
進而他們的第一反應便是各路藩王心有不軌,完全沒有想過藩王們自己是什麼想法,一心將他們的自主感官帶入到了各路藩王的身上,強行將一些子虛烏有的事情放在朱棣,朱權等人的頭上。
這種極其不負責任的主觀判斷,實際上並非是一個稱職的朝臣所應當具備的。
但無奈這三個太子幕僚本身便是對藩王制度有不小的惡感,再加上朱允炆本身的態度,才導致了現在的狀況。
甚至就連黃子澄,方孝孺這兩人連很多藩王的面,如朱棣,朱權等人都是一次也沒有見過,交道都沒有打過,便武斷的給出了自己的判斷。
當然了,這裡面要是沒有朱允炆的贊同,縱使三人再怎麼去想也是無濟於事。
反正說白了,就是從最高處,大明已定下的二世皇帝朱允炆,到他的智囊團體為止,全都是堅決的反對封王封地制度,更加反對封王手中掌握最重要的兵權。
現在燕王朱棣手裡八萬三山護衛,這還不包括朱棣燕王府本身戍卒;寧王朱權手中有近十萬的護衛,不過其中更多肩負的是防禦努爾幹都司邊界的責任,和完全由朱棣掌握的三山護衛還是有些差距的。
可朵顏三部卻是受寧王朱權直轄,這一點五從更改,而且還是朱元璋在世之時親自下的命令。
雖然本意上也是為了更好地方位努爾幹都司,能在大明和瓦剌部,韃靼部中間多出一層屏障,也好儘可能的減少大明兵力的損耗。
可是現在實實在在的這三部是聽從朱權的命令,雖然在朱元璋殯天之後這命令還是否有效尚未可知,但也不容小覷。
不過相較於手中表面上掌握兵權最多的寧王朱權而言,朱允炆,黃子澄他們最忌憚的仍然是燕王朱棣。
這位在大明北地邊疆有赫赫威名的親王殿下,曾經帶領軍卒幾齣北地長城,縱深進入蒙古草原打擊敵人,有效地防備大明邊關威脅,也狠狠的教訓了多次蒙元人。
更是有兩次規模不小的北伐之戰,其一收降了北元乃爾不花等人,何其麾下原屬於北元朝廷嫡系皇族護衛的三萬人嗎
其二更是帶領大軍俘虜了瓦剌部大將,攻破了北地草原重城兀良哈禿城,收繳戰利品之多數不勝數,為大明打出了氣勢,打出了威嚴。
所以在整個北地長城邊關的防線上,尤其是這幾年大明勳貴武將內調,邊關只是交由各部司職守將負責,真正能夠指揮他們的也就是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了。
又因為朱棣接二連三的勝仗,極大地鼓舞了北地邊軍計程車氣,也讓他自己在邊軍心中樹立起了不小的人望。
說句假如,朱棣真的有什麼不臣之心,尤其是在獲悉自己父皇殯天訊息之後,真要是舉兵謀反打算畫地自立。
那恐怕整個北地邊關守卒有七八成都會積極相應,最起碼也是不願和朱棣開戰的選擇。
這就是朱棣在北地的影響力,也和朝廷對於邊軍控制力這幾年日漸薄弱的原因有不小的關係。
所以這封鎖訊息,乃至不准許諸王入境奔喪,都是為了以防藩王,乃至明說了,就是為了防止朱棣有什麼不安分的舉動。
不過京城的急信騎使不派出去,可不代表其他人就真的不知道訊息了。
各路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