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沁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7章 親臨武陟,大明宮謀,地沁草,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嘉靖帝的第一站是懷慶府的武陟縣,這裡是黃河決堤的一個潰堤口,也應該是災情最為嚴重的地方。

只是令嘉靖帝感到非常疑『惑』的是黃河沿線各地那呈報的災後損失都是天文數字,可他這一路行來卻不見一個逃荒之人,那落腳之處也只是多了一些施粥的大棚而已。

秋災應該比春災更為嚴重。秋天,農家本是一年的辛勤耕耘下來,所有的資金都投入進去了,而且往年的存糧也是告罄的時候,這時若是沒有新糧接上,且不說度不過來年,就是眼下也是過不去的了。

為了生存,大家往常碰到這樣的災難時都是遷涉他鄉,謀求活下去的機會。這些嘉靖帝雖說還年幼,但他在安陸府時也是見過的,不過那是長江發大水。在嘉靖帝的記憶裡,碰到這樣的年景時,父王就在周圍的鄉鎮設上施粥的大棚,接濟那逃荒之人。也就是象他現在在一些府衙門前所看到的一樣。

嘉靖帝把首輔大臣『毛』紀和戶部尚書秦京叫到龍輦旁,“這沿路雖說見田地荒蕪,淤泥覆蓋,但卻並不見一個逃荒之人,那一些奏摺上所說的易子而食的現象,又是從何而來?”

“這個,這個,……”首輔大臣『毛』紀“這”了半天也說不出來。不是『毛』紀不知道這個現象產生的原因,而是因為那原因實在是不好說出口。

嘉靖帝瞪了『毛』紀一眼,轉過來問戶部尚書秦京,“上次所下撥的千萬兩賑災銀兩,可都是發放到位?這前面的懷慶懷武陟縣可是有下撥?”

“回皇上,黃河沿線州縣,以往年的慣例根據上報的災情按比例都有發放,這武陟縣也是下撥了十萬兩銀兩,其中八萬兩銀兩是用於修復黃河決堤所需的。”戶部尚書秦京如數家珍地一口就說了出來。

嘉靖帝聽秦京回答得如此乾脆,那心中也才稍安。

“皇上,這路上不見逃荒之人,也許是災民都到黃河大堤上去修復河堤去了。只要是上了河堤工地的人每天管吃飯,而且還有半斤粗糧發放。”首輔大臣『毛』紀總算找到了回答嘉靖帝的藉口。

嘉靖帝知道『毛』紀所說之事只是他的猜測,但嘉靖帝想想這種可能也不是沒有,而且還很大。嘉靖帝也就不再說什麼,而是催促隨行人員加快速度,直奔那懷慶府武陟縣而去。

吏部尚書張璁原本是要和嘉靖帝一起到懷慶府去的,現在嘉靖帝改變了行進路線,他也就來與嘉靖帝告辭後帶著吏部的一部分人往懷慶府而去。

有了嘉靖帝的旨詣,那行進的速度就快了許多,中午也減少了休息,嘉靖帝若是困了也就在龍輦裡打會盹。

嘉靖帝的出巡隊伍經過兩天的緊趕快趕的終於進到了武陟縣境內。現在正是午時,嘉靖帝從龍輦裡看到那遠處的村莊,並不見炊煙升起,田野裡也不見一個人影。

“孫公公,傳朕旨詣,先到河堤上看看,再到武陟縣衙。”嘉靖帝的這一站就憩息在武陟縣衙。

孫彬本還想勸嘉靖帝應保重龍體,還是先到下榻之處休息一番後明日上河堤,但見皇上早已放下了簾子,也就不敢再說什麼,只得到前面去傳皇上旨詣。

可是嘉靖帝的龍輦也就是又往前行了二十里地,在離黃河大堤還有十多里地時就再也前進不得,那災後的淤泥早已浸到了車輪的三分之一,儘管是四匹駿馬拉轅也是前行不了。

嘉靖帝站在龍輦前端,耳中能聽到那黃河水的咆哮,卻看不見黃河大堤。

“工部尚書趙璜,這黃河大堤到那裡去了?”嘉靖帝有些懷疑是不是走錯了,或都是下面的人謊報了里程數,實際上現在離黃河大堤還遠。

工部尚書趙璜聽嘉靖帝叫自己的名字,他匆匆打馬而來,“皇上,這黃河大堤就有前面的眼盡頭。”趙璜十二分地肯定地說。

“那黃河大堤呢?”嘉靖帝還是不敢相信地問。

“這應該是被秋汛沖垮了的。”趙璜這樣說不是猜測,只是他不明白為什麼到現在河堤還沒有修復。

嘉靖帝見趙璜這般的肯定河堤的遺址沒有錯,他也就想到了是河堤還沒有開始修復,“你們工部可是派有河堤的監工?”

“回皇上,工部往武陟縣派來了兩名監工。”趙璜回答這話時,那額上已開始有汗珠滾落。

嘉靖帝不再理站在面前淤泥中的趙璜,而是抬頭看向遠方,這時他隱約看見遠處有一點綠中帶黃的『色』彩在陽光中跳躍。

嘉靖帝對這些也沒有在意,而是對孫彬說,“到縣衙下榻之處去。”

武陟縣的縣衙是一個兩進門的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盛唐綠帽公

水刀伐木

回到古代當皇子

馬猴燒酒

龍圖風雲錄

越小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