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9章 下棋,盜聖郭雀兒,叔敖,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郭威睜大雙眼,一臉驚疑。

郭韜道:“左右無事,為師便教你如何下棋。”當下從將刀抽出,在一塊石板上橫豎劃了一個象棋棋譜,他內功深厚,刀尖到處,石板便留下一道深深印痕,只見他將棋譜中間隔開,寫上“楚河、漢界”四個大字,又命郭威取出十六個金元寶,十六個銀元寶。只見他伸手在三十二個金銀元寶上一按,拍成一個圓餅模樣,用刀在上面一一刻字。

郭威只見他刻的是“將、士、相、馬、車、炮、兵”等字,雖然從所未見,卻頗覺有趣。過了片刻,郭韜已將三十二個圓餅上刻了字,自己用了銀餅,將金餅退給郭威,道:“現下為師教你下棋。”跟著又將“馬走日,象飛田,車行直線炮翻山”等順口溜教給郭威,又詳加講解一番,什麼是“別馬腿,塞象眼”等等。好在郭威天資聰慧,片刻間便已懂了大半,郭韜又在棋譜上擺滿棋子演示一番,郭威這時已全然明瞭。

師徒二人當下便即下起象棋,于山下的叫罵充耳不聞。

郭韜恐他棋藝不精,“車馬炮”各讓三子,但饒是如此,郭威也被殺的束手無措,最終只留下一個老將投降。二人連下三局,郭威敗北三局。第四局時,郭威已經全然悟透棋術,這一局便勝了郭韜,待第五局時,郭威道:“師父,你不必再讓子給我,我也可勝你。”郭韜笑道:“小鬼,贏了一局,便開始得意忘形了是不是?”當下將“車馬炮”三子放回棋盤內,還是由郭威先手。

這一局對方多了三子,郭威便大感吃力,每一子均受師父牽制,想吃師父的子,卻見他有其它棋子看守,真是欲罷不能。他看著棋盤,思索良久,實在想不出什麼好辦法,再加上他血氣方剛,絲毫不在乎自己棋子死活,心想:“我吃你的子,你再吃我的,我以‘馬’換你的‘炮’,咱們平打平。”當下便吃了郭韜的“炮”。

他一番火拼,拼到最後,竟然發現自己終究是虧了幾員大將,眼見師父的棋子過河後橫衝直撞,自己則捉襟見肘,四處防守,片刻間便鎩羽而亡,大叫投降。

郭威嘆道:“我又輸了!”

郭韜道:“威兒,下棋不是憑你敢不敢殺,更不是憑著一股惡氣,便大開殺戒,能忍之時便忍,你瞧你忍不住跟為師廝殺,最終落得一場慘敗,是不是?”

郭威心情低落,道:“是!”但只一閃,又昂然挺胸,道:“我今夜再想幾條妙計,明日定能勝你。”

郭韜哈哈大笑,“好,咱們師徒明日再分高下。”這時日頭漸落西山,兩人將餘下的生肉胡亂吃些,便各自歇息。

注:象棋,亦作“象碁”,中國傳統棋類益智遊戲,在中國歷史悠久,先秦時期已有記載。《楚辭·招魂》曾記載:“菎蔽象棊,有六簙些。”宋人洪興祖補註引鮑宏《博經》:“用碁十二枚,六白,六黑。”可見象棋在宋朝時,應該共十二枚棋子,黑白各六枚。宋代名相司馬光曾作有《古局象棋圖》,不過和今天的象棋大有不同之處。

象棋另有一個說法,相傳為唐代牛僧孺所制。以圓木或動物骨頭作偽棋子,黑白各十六枚。作者認為,唐朝時雖已有煙花,但未曾用在軍事上,所以象棋中的炮,應該是在明代末年或清朝年間才有。所以這一說法,並不被作者認同。

關於象棋起源,眾說紛紜,雜談甚廣。有稱是神農氏所作。另有說法是黃帝所作,宋人晁補之《廣象戲格·序》說:“象戲兵戲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另有說是武王伐紂之後,發明了象棋;也有人說是戰國時期、北周武帝時期發明的。

而作者聽坊間雜談,大多認為是韓信發明的居多。是以作者便將此雜談記錄於小說之內,但象棋的究竟起源是否於此,作者並不表態。本章說是韓信所作,是為了增添小說情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本尊想修道

雙瞳煙華

當守墓人的那些年

莫麻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