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槍依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7章 北方終有訊息,世子的崛起,我的長槍依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星洲笑起來,然後對皇上拱拱手:“回稟皇上,關於此事,我有兩點要說,其一,戰報所寫,沒有誇大;其二,臣確實反對嚴懲蘇州大商。”
“那你就是承認收受好處!”太子眼睛一亮,以為抓住他的命脈。
上方的皇帝卻不理會太子的話,而是說:“那你說說,為何反對。”
太子一下子懵了,李星洲心裡好笑,這太子莫非以為皇帝會在乎他有沒有收好處不成,真是目光短淺......
李星洲拱拱手:“因為抄商人看似還富於民,實則是在害江蘇百姓,如果抄沒幾大家,再與其財帛賑災,短時間內看似解決問題,可時間一長,遺禍無窮。”
他這話一出,頓時幾人目光都看過來,一臉詫異。
就連德公、何昭也不解的皺起眉頭來,羽承安更是自顧自笑起來,小聲嘀咕道:“歪理邪說......”
李星洲不理會眾人,而是上前拱手,然後拿起案前的毛筆,蘸了墨,然後鋪開紙張,“我來細講一下數年來蘇州一帶的百姓如何吃飽,如何過得比景國其它地方好。”
他這麼一說幾人雖不知道他想幹嘛,還是好奇都湊過來,皇上也皺眉,從上方下來。
李星洲一邊畫一個橫豎四線的表格,然後在左邊豎列分別寫上“布”和“糧”,上方寫上“蘇洲”和“京西”。
眾人不解其意,李星洲接著解釋:“京西沃野千里,是我景國產糧最多的地方,緊靠開元,所以開元府向來不缺糧。
而蘇州則盛產布匹,全國錦緞布匹,大多來自蘇州。”
“也就是說,蘇州山靈水秀,氣候適宜,但卻不夠平坦,所以織造產業發達。
若我們將產出一樣東西消耗的時間、物力,人力統稱為資源,並以數計。那麼可以看作在蘇州,造一匹布,需十份資源,而京西想造布則困難,需要二十份資源。
蘇州產布多,可自己不能產糧嗎?當然能,而且蘇州氣候適宜水稻,只是地勢不平,所以看作產糧一份,只需四份資源,比產布簡單。
而在京西,因土地肥沃廣闊,耕作方便,產糧一份只需一資源。”李星洲一邊說一邊在表格裡記下。
“如此,蘇州該產糧嗎?”李星洲問。
“自然,蘇州產糧比產布簡單,這是王爺自己說的,況且若不產糧,豈不滿地餓殍!”羽承安道。
李星洲一笑,然後提筆算起來,“若按羽大人所言,打比今年蘇州所有人力物力算作資源一百,則能產出二十五份糧,可若他們換這一種方式呢?”
他說著重新算起來:“如果這一百資源,蘇州全產布匹,則能產布十份,再以布向京西易糧,則蘇州能得百份糧食,比他們自己種糧翻四倍!”
說到這,圍觀的幾個人都愣了一下。
“這便是蘇州富庶這源由!”他這麼一算,眾人都驚訝了,皇帝也皺起眉頭,也看出其中端倪來。
太子連忙跳出來反駁:“不對,這不對,這對蘇州有利,可....可害了京西!”
“哈哈哈哈......”李星洲一笑,接著寫算起來。
眾人也再次湊過來:“京西百姓也要布匹做衣,畢竟衣食住行,缺一不可。
可京西不利織造,若京西今年同樣有資源一百,全用於織造,則可產布匹五份。
若他們全力種糧,則能得糧食百份,再與蘇州易布,能得布匹十份,依舊比自己織造翻兩倍!”
這下,眾人都瞪大眼睛,呆呆盯著那桌上紙張,開始反覆推算起來,皇帝也死死盯著他寫畫的紙張,似乎在心中推演。
這其實就是古典經濟學《國富論》中的絕對優勢理論。
很多人古人都認為商人是害國的,一來他們什麼都沒做,就得了錢,是懶惰。二來認為利益不可能憑空而生,既商人能得利,那肯定是投機耍滑榨取普通人利益了。
而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卻經過十幾年研究清晰的告訴世人,商業貿易的利潤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利用地區優勢不同獲得的,說白了就是商業貿易放大了地區優勢,大大推進社會繁榮。
幾個大臣還有太子顯然第一次聽到這樣的理論,震驚得無以復加,皇帝則看向他:“所以你不想朕殺那些商人......”
“沒錯,物品流通需要靠商人貿易來完成,他們的貿易會給蘇州、京西兩地百姓帶來巨大利益,若無商人,蘇州只能自己產糧,京西也要自己織造,不只影響蘇州還影響京西繁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