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槍依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2章 槍管+鞍峽口之戰(1),世子的崛起,我的長槍依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就沒有用蒸汽機的,也沒怎麼去研究過蒸汽機。
這就非常尷尬了.......
所以他只好暫時先用這種老辦法,產量少就產量少吧,以後總會有辦法。
至於槍械是用原始的點火槍,還是火繩槍,或是遂發槍,那自然是要遂發槍,因為三種槍械本身在製造技術上並沒有跨越性的發展,加工不存在難題,不同的不過在於思路上的進步罷了。
既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幹嘛要傻乎乎的再去繞一遍呢,強行降低自己智商?
遂發槍的工藝並不複雜,早在明朝就有人提出。
很多人對歷史是有些許誤解,大概是因為近代史的影響,其實火器一直是中國歷史上很重要的一種武器。
宋朝期間就有,不過威力並不過關。
到了明朝雖被材料技術拖累,但在火器發展和重視上卻是位列世界前列的,明軍軍隊中的武器超過七成是火器。
明朝有一個叫趙士貞的火器專家撰寫一本叫做《神器譜》的書,裡面設計了十幾種不同鳥銃。畢懋康在《軍器圖說》中提出“自生火銃”,其實也就是遂發槍,可惜明帝國來不及實驗這種構想就匆匆埋沒在歷史中,遂發槍在之後確實也統治了歐洲接近兩個世紀的戰場。
而在清朝康熙期間,幾場大的對外戰爭也都是使用火器制勝。
他還實行精兵策略,即精簡戰鬥人員,然後裝備優質火器,他征討葛二蛋期間,雖有數萬大軍,但其實真正作戰部隊只有三千使用火器的精銳部隊。
這種戰術是十分成功的,也足見他對火器的重視。
可到了敗家子乾隆,不知為何,他莫名其妙就自大了,然後開始閉關鎖國,大興文字獄,修四庫全書,燒了大量珍貴文獻。
其中畢懋康的軍事技術珍寶《軍器圖說》也被乾隆焚燬。諷刺的是這書上有一句話“夷虜所最畏懼中國者,火器也”,最後大清王朝也因這句話而亡了。
技術的競爭就是逆水行舟,停滯就等於倒退。
李星洲這些天很忙,許多資料需要用規範又保密的方式記錄下來,能幫忙的只有秋兒。
他用漢子,字母,阿拉伯數字組合的方式,這樣一來即使被盜,外人肯定也看不懂。
這些寶貴知識是有些是他前世都沒有的,比如石墨耐火材料中石墨和黏土不同比例的不同表現,加熱的適宜溫度,含硝土壤的具體特徵,制硝水析最佳溫度等等,這些都是王府工匠們在生產中逐漸發現的。
李星洲買了很多裝訂的小冊子,交給工匠,讓他們有新發現就記下來,一旦證實重重有賞,用錢買知識,這是天下最划算的買賣,結果反響很好,工匠們熱情都很高。
幾天前,他將黑火藥配方,手雷的所有制作工序親自帶進宮裡交給皇帝,然後去度支司要十萬兩銀子。
十萬兩並不能一步到位,因為度支司支出的是庫銀,加了皇家烙印,需要重新熔鑄才能投入市場使用,度支使薛芳告訴他會分批到,一個月能將全部運到王府。
十萬兩不是小數目,可皇帝的要求也不小,要求王府每年至少產出手雷五千枚,然後上交兵部,歸樞密院呼叫。
沒辦法,軍器監勢小力薄,還不常設,不可能自己留著。
隨後李星洲親自跟江州大商談定一筆大生意,下個月將從江州賣進五千斤熟鐵,這次可是熟鐵,不是鐵礦,有了軍器監少監的身份,根本不用藏著掖著,他也就不客氣了。這是一大筆錢,嚴毢聽了差點罵人,可還是沒辦法,世子做事向來讓他摸不著頭腦。
江州的商人大喜,談完生意後還送了他幾條非常珍貴的虎皮褥子,他送了兩個丫頭一人一條,然後給詩語也送了一條。
詩語起先還拒絕,結果李星洲採取強硬措施之後就收下了。
珍寶閣初見成效都是詩語的功勞,她果然很擅長處理交際,很許多達官貴人都說得上話,這種趨勢下去,珍寶閣很快就會超過聽雨樓,成為王府主要經濟來源,支援王府建設。
畢竟那是奢侈品啊。
其實王府最初的主要經濟來源和其它達官貴人家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俸祿和土地,可後來瀟王離世之後,因為李星洲沒有爵位,王府大片肥沃土地被皇家收回,只剩下聽雨樓和後山的大片荒地了。
下午吃過飯,李星洲剛準備去後山看看火藥生產,季春生就氣喘吁吁衝進來,大聲道:“世子,打起來了,南邊打起來了!”
........
蘇半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