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槍依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44章 占城稻+夏國戰略誤判,世子的崛起,我的長槍依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被逼到絕境,僅有半壁江山的南宋展現強大持久戰鬥力和糧食來源的改進有分不開的關係。

埃及馬穆魯克擊敗一支留守的蒙古偏軍就被吹成最後扞衛者,吹得天下無敵一般。

南宋軍跟蒙古主力打了四十多年,直到最後幾年崩盤之前一直有來有回,還打死了一任蒙古大汗,是不是可以吹成天兵天將了。

占城稻這對於國家的發展絕對是一大利器,能將王朝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李星洲小姑說沒特別的是因為她還沒想到占城稻的真正長處。

占城稻對於傳統稻穀來說在產量上確實沒傳言那麼神,雖有優勢,但在一些本來就適合種植水稻的地方沒那麼有優勢。

可它的厲害在於耐旱!早熟!

占城稻起初的名字就叫‘旱米’。

在福州那樣水網發達的地區,它的耐旱優勢發揮不出來當然就和普通水稻沒區別。

可這一特性就意味著以往大量不適合種植水稻的地方占城稻都可以種!如果全面推廣,全國耕地面積將大大增加。

而中國幅員遼闊,土地眾多,以前很多不適耕種的土地,都可以種啊!

且占城稻屬於早稻,成熟期短,在一些氣候比較好的地區可以和當地晚到交叉種植,一年可以種兩季!糧食產量幾乎翻倍!

不過高興歸高興,李星洲還不確定到底是不是占城稻。

.........

一夜無話,第二天已是二十八,王府上下喜氣洋洋,忙於採購。

李星洲卻一大早匆匆騎馬離開,前往聽雨樓,王府的情報處就設在此處,由方新率領。

他此來就是吩咐方新,儘快派人手去福州打探新稻種的訊息,帶一些回來試種植。

方新聽後答應下來,隨後用筆紙詳細記下,再放入旁邊分好類別的櫃子中,並保證過完年馬上派人手過去。

.......

隨後來都來了,方新趁機向他彙報一些新情況。

“此次進宮朝拜諸國使者中,夏國的使者派人四處給官員送禮,打探訊息,而且多是兵部官員和武人。”方新小聲的說。

李星洲點頭,“看來夏國已經有所察覺。”

“還不止,剛收到的情報,應該是半個月前之事。”方新說著掏出一串鑰匙,挑出其中一把,開啟身後密密麻麻櫃子中的一個,從裡面拿出一張夏國地圖,上面密密麻麻標註夏國的軍事部署,鋪在桌上。

“臘月初,夏國將北面的右廂朝順軍一批一批往南調,調動到西平府以南的耀德城。”方新指著地圖跟他說。

李星洲道:“給具體說說夏國兵力。”這兩年來他的注意力先在遼國,後在金國,對夏國的全域性軍力掌控並不完備。

“夏國四大常備軍,左廂神勇軍、右廂朝順軍、河清軍、金肅軍。如今只有右廂朝順軍還在國主李繼手中,剩下的左廂神勇軍、河清軍、金肅軍都在李元昌手中。

四大常備軍加起來大約有五萬多兵力。

不過根據各方情報,以及我們收集來的資訊綜合來看,夏國常備軍應該有十萬左右。五萬人掌控在國主家族手中,便是神勇、朝順、河清、金肅四軍。

還有五萬餘人在各個遊牧部族首領手中,根據他們和國主的關係來看,我覺得如果開戰,有六成的部落首領會為夏國國主出兵,所以有三萬人左右。”

李星洲聽著:“也就是說,如果開戰,夏國全國上下有八萬兵馬。”

方新點頭:“如果按照當下情報來看,確實如此,夏國貧瘠之地佔據大部,民風彪悍,夏國兵馬向來在精不在多,在勇不在眾。

夏國國主直屬部隊中還有三千鐵鷂子。

不過根據一些探子和商人的情報,如今夏國的鐵鷂子已大不如前,軍紀鬆散,訓練鬆懈,遠非數十年前接連挫敗景國、遼國的精兵。”

這個李星洲倒相信,因為鐵鷂子的厲害不只是裝備,主要還有其精神。

一開始夏國兩面受敵,國難之際,三千鐵鷂子都是從貴族子弟中選拔,頂級裝備,榮譽感強,加上為自己利益而戰自然捨生忘死。

可幾十年和平之下,這些權貴子弟也是最容易腐化的,就像後來的八旗子弟一個道理。

李星洲想著夏國兵力,心裡默默算著,如果出兵,大概需要多少人.......

“殿下,這只是常備軍,如果打急了,夏國必然還會募兵,我估計如果不計代價,夏國能招募四十萬左右生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有一百種方式弄死書記

筆下槐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