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槍依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59章 凱旋儀,世子的崛起,我的長槍依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看,特別是唐、宋兩朝(因為這兩朝畫作史料比較多)百姓見皇帝是不用下跪的,禮節就是作揖而已,除非人們自願下跪,覺得天子值得他下跪。
比如唐朝著名的寫實畫作中就有這樣的場景,皇帝外出巡視,有尊重皇上的百姓會上前在他面前下跪,有些人則是作揖,更多的則觀望,並不需要下跪。
宋朝更是,百姓見皇上隊伍路過,沒有下跪,只讓出路,作揖也是一些教養比較好的人士才會,皇上走皇上的,更多人是站立旁觀。
而後世很多人心中則以為見到皇上不跪,那就是要殺頭的,多看一眼也是要死的,皇上比老虎屁股還嚴重,想殺誰就殺誰,他都不是人的。
這簡直天方夜譚,把人心權力當成兒戲,人的權力都是人給的,憑什麼就是你皇家的?這樣的問題是人人都會想的。
所以西漢三公攝政,皇上其實只是個印章,沒太多實權。而宋仁宗當初為保護狄青甚至跑去求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文彥博,直接說“狄青是忠臣!”
結果文彥博反問“太祖(趙匡胤)難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因為宋太祖趙匡胤靠政變奪了周世宗的江山,從道德上來講是非常缺德的,因為周世宗視趙匡胤為肱骨,十分信任。
如果按照那套幼稚的權力理論,這樣大逆不道,都可以滅九族了,可文彥博沒事啊,有事的是狄青,宋仁宗這個皇帝也啞口無言。
其實漢、唐、宋很多畫作、史料都表明,別說見了皇上不跪沒事,就是皇上問話站著回答也是合乎禮節的,那些人們習以為常刻板印象要麼是近幾百年中央高度集權之後才出現的陋習,要麼是影視劇的誤導。
所以李星洲看到人頭攢動的百姓,即便有皇上皇后在場也好奇向這邊看來,場面熱鬧非凡。
李星洲遠遠就看到皇上和皇后率領身後的文武百官,早在凱旋亭外等候。
隔著一百多步,李星洲帶頭下馬,把昂首挺胸的眉雪交給身後的親兵,它大概知道發生什麼事,今天可把它神氣壞了,剛剛一路走來馬頭抬得老高。
他向著遠處皇帝和眾臣走去,地上早已經鋪好厚厚的毛氈,兩邊有禮部官員奏樂,武德使士兵再三吆喝之下,圍觀百姓也安靜下來。
李星洲上前單膝跪地,很多禮節昨晚有禮部官員匆匆來找他,魏雨白還替他寫好說辭,一切都有準備,他隨即按照禮儀道:“景鎮國將軍、京北轉運使、新軍指揮使、鴻臚寺卿、軍器監少監、晉親王、皇孫李星洲拜見皇上。
聖恩庇佑,臣得破蔚州、安定、收燕山府,擒獲遼國皇室之主耶律惇,其宗室皇族兩百零七人,遼權臣貴胄及尉將以上三百二十六人,名冊在此,今獻於聖上!”
說著將手中早準備好的名冊雙手奉上,這裡寫的都是遼國俘虜的成員,名字等。
“好!”皇上十分激動,沒有先收名冊,而是激動的一把將他拉起來,“你身著戎服,不必跪,如此赫赫之功,百餘年來死在北方的景國先祖英烈泉下有知,也能寬慰了,朕心甚慰!朕心甚慰!”
皇后也激動的拉住他的手問寒問暖,隨後皇帝才接過他呈上的名冊,一聲令下,早在旁邊整備的福安公公上前,當著文武百官,眾多百姓的面開啟聖旨,恭恭敬敬的高聲念道:“
皇帝詔曰:
邇安遠至。敷天懷向化之心。道一風同。率土凜來庭之義。
惟尊親之戴、世篤忠貞。今爾李星洲,乃朕與皇后吳氏所出之二子之嫡子。
醇謹夙稱,恪勤益懋,孝行成於天性,子道無虧;
清操矢於生平,躬行不怠;
念樞機之縝密,睹儀度之從容。思文武之全,戰功赫赫,有留侯之智略,衛霍之遺風。
式崇寵秩,授以冊寶,封爾為晉親王。宜令有司擇日,備禮冊命,主者施行。
欽此。”
說著將托盤中的寶冊和新玉石親王印交到他手中。
皇上看著他,鄭重拉著他的手道:“切莫辜負朕!”
李星洲感覺到老皇帝如枯柴般的手在微微顫抖,即便對於他而言,這也不是個輕鬆的決定。
他點點頭:“皇上放心。”
大臣們紛紛作揖,高呼皇上聖明,周圍圍觀百姓也激動的高呼“皇上聖明”!
百姓的歡呼是因為他們單純的覺得高興,在他們心目中,李星洲是英雄,英雄得到該有的待遇,自然覺得高興,他們覺得李星洲會是一個好官員,是天下之福。
而眾多大臣有些是真為他高興,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