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麝郎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4章 敦煌歷史,約定後世,夢越盛唐之惑心秘籍,香麝郎君,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南宮景笑道:“跟楊兄一路向西,故事多多啊!那以後呢?”

楊清心笑道:“晉時期的河西地區先後建立了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等封建政權。前涼張駿時期,曾改敦煌為沙州。公元400年,李暠據敦煌稱王,建立西涼國。敦煌有史以來第一次成為國都,以後亡於北涼。涼州成為中國北部的文化中心,敦煌又是涼州文化的中心,名流學者代不乏人。

十六國時期,群雄逐鹿中原,河西成為相對穩定的地區。中原碩學宿儒和百姓逃往河西避難,帶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漢魏傳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興盛。敦煌是佛教東傳的通道和門戶,也是河西地區的佛教中心。有世居敦煌的譯經大師竺法護;有前往印度學習佛法的敦煌人宋雲等。法顯、鳩摩羅什等佛學大師無論東進還是西去都在敦煌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樂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開石窟供佛,莫高窟從此誕生了。

北魏滅了北涼,統一了北方,佔據了河西。這個時期,敦煌比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佛教隨之盛行,開鑿洞窟13個。”

南宮景笑道:“楊兄那我們大唐呢?開鑿了幾個洞窟?”

楊清心自離開長安後,很久沒有地方賣弄學問了,高興道:“南宮兄弟莫急,待我細細道來,”

南宮景笑道:“洗耳恭聽,今夜在這月牙泉邊相聚,也是曠世的緣分!”

楊清心笑道:“確實是三生的緣分啊!”

南宮景笑道:“楊兄請講?”

楊清心笑道:“後來隋朝的建立,改北周以來的鳴沙縣為敦煌縣,後來又將大批南朝貴族連同其部族遠徙至敦煌充邊。南北漢文化在敦煌融為一體,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加富有明顯的特色。隋文帝崇信佛教,曾幾次下詔各州建造舍利塔。詔命遠至敦煌。在最高統治者的提倡下,隋代存在的37年,在莫高窟開窟77個,規模宏大,壁畫和彩塑技藝精湛,同時並存著南北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

隋煬帝后期大亂,東突厥崛起達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強盛程度。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武威郡鷹揚府司馬李軌舉兵反隋,佔領包括敦煌在內的河西,建大涼國,定都姑臧,建元安樂,歸附於東突厥。

唐武德二年(619年)李軌被李淵所滅。唐朝擴張佔據包括敦煌在內的河西。唐代的敦煌同全國一樣,經濟文化高度繁榮,佛教興盛。莫高窟開窟數量多達1000餘窟,儲存至今的有232窟。壁畫和塑像都達到異常高的藝術水平,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玄奘到印度取經返回,經敦煌回到長安。莫高窟中唐洞窟中儲存了大量吐蕃時期的壁畫藝術。藏經洞內儲存了大量的吐蕃文經卷。

“安史之亂”使得唐王朝由盛轉衰,吐蕃乘虛佔領河西。唐大中三年(849年),唐重佔秦、原、安樂、維、扶、河、渭等州。851年,漢人張議潮佔據河西、隴右,佔據敦煌,歸附於唐朝,張議潮被封為河西、河湟十一州節度使,建歸義軍,治沙州。後來,張議潮入朝,其侄張淮深繼張議潮後盡力經營敦煌、河西等地。大順元年(890年),張議潮女婿、沙州刺史索勳發動了政變,自立為節度使。後來,張議潮第十四女(即李明振之妻)對索勳殺張淮深兄弟甚為不滿,率將士誅殺索勳,“賴太保神靈,辜恩剿斃,重光嗣子,再整遺孫”,李氏擁立議潮之孫張承奉為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之祚,因而復振。光化三年(900年)八月,唐昭宗下詔,詔令說:“制前歸義軍節度副使、權知兵馬留後、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監察御史、上柱國張承奉為檢校左散騎常侍,兼沙州刺史、御史大夫,充歸義節度,瓜、沙、伊、西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張承奉至天覆年間(901—903)猶為河西節度使,奉唐正朔,終唐之世,始終為唐經理河西。天佑(904年—907年)年間,朱溫挾天子而令諸侯,群雄逐鹿中原,唐朝名存實亡。天佑二年,張承奉遂自立為白衣天子,建號西漢金山國。914年,金山國亡,張氏絕嗣,沙州長史曹議金自領節度使。曹氏統治時期,籠絡當地望族,發展生產,推行教化,改善同周邊民族關係,使河西維持了穩定安寧的局面。這一時期,莫高窟的開窟造像仍在進行,並未受到局勢變動的影響。”

南宮景大驚道:“楊兄這是預言今後大唐會有一個叫安史之亂的叛亂?”

楊清心笑道:“呃!這個是不小心說的!”

南宮景笑道:“楊兄我又不是不知道,你的情況,你也別瞞我,到時候我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重生孫十萬,重寫大漢版圖

萌萌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