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麝郎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96章 李賢,夢越盛唐之惑心秘籍,香麝郎君,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武則天說:“楊公子,對於這件事有何高見?”
楊清心一時沉迷於故事中,還真是忘了什麼情況:“嗯,太后所問何事?”
武則天笑道:“楊公子需要裝傻充愣,我問的什麼事情難道你不清楚嗎?你要是不清楚的話,這世上就沒有清楚的了,這也只有你比我更加清楚,我的兒子,難道不是嗎?哈哈哈哈……”
楊清心笑道:“哈哈哈,媚娘,多少了?你的兒子我怎麼能更清楚呢?那肯定你更清楚了,再說了我又沒見過你兒子,回憶建國的,也都是他們小時候的樣子了,長大後我可一個也沒見過啊,你別以為我聯合太子謀朝篡位啊,我可沒那個理想和那個能力,我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散人罷了!”
“而且我只要過好我的日子,其他天下間什麼事情又礙我何事呢?一切事情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天語,容易全都在自然之中,我又何必管那些事情!哈哈哈……”
武則天笑道:“哈哈哈,楊公子,別太過有些心虛了,我又沒說你什麼,而且沒有提你造反不造反的事情,你幹嘛何必這麼著急呢?”
楊清心笑道:“那太后是何意?有什麼事情就儘管說,我也不是那種對朋友一點話都不透露的人,因為是有什麼疑問的話就問我吧,我還是能告訴你!”
武則天笑道:“哈哈哈,楊公子,來到大唐經年,沒想到容貌沒老,就連心也沒有,老的說法還是這麼幽默風趣惹人喜歡,不過我想問問你我兒子李賢的事情?”
李賢(655年1月29日—684年3月13日),字明允,隴西成紀(今甘肅
秦安縣)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宗李治第六子,女皇武則天次子。
永徽五年臘月(655年1月)出生,初封潞王。自幼得到良好教育,以“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作為太子侍讀。容貌俊秀,舉止端莊,才思敏捷,深得父皇李治喜愛。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後,冊立為皇太子,期間三次監國,得到唐高宗稱讚、朝野擁戴和武后猜忌。[3]調露二年(680年),以謀逆罪名廢為庶人,流放巴州。文明元年(684年),武則天廢帝主政後,為酷吏丘神積逼令自盡,終年二十九歲。
垂拱元年(685年),詔復雍王爵位。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年),追贈司徒官爵,以親王禮陪葬乾陵。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追諡章懷太子,與太子妃房氏合葬。曾召集文官註釋《後漢書》,史稱“章懷注”,具有較高史學價值。著有《君臣相起發事》、《春宮要錄》、《修身要覽》等書,如今已佚。
永徽五年(655年)十二月十七日,李賢出生於父母祭拜太宗昭陵途中,是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則天第二子。永徽六年(655年)冊封為潞王。
顯慶元年(656年),太子李忠被廢,改立武后長子李弘。李賢遷任岐州刺史,同年加封雍州牧、幽州都督。龍朔元年(661年),改封沛王,加揚州都督兼左武衛大將軍,仍任雍州牧。龍朔二年(622年),加揚州大都督。麟德二年(665年),加右衛大將軍。咸亨三年(672年),更名李德,徙封雍王,授涼州大都督、雍州牧、右衛大將軍,食實封一千戶。上元元年(674年),又依舊名李賢。
李賢長大後容貌俊秀、舉止端莊,深得高宗讚賞。唐高宗曾對司空李積說:“這個孩子已經讀了《尚書》、《禮記》、《論語》,背誦古詩賦十多篇,一看就能領會,也不會忘記。我曾叫他讀《論語》,他讀到‘賢賢易色’,再三誦讀。我問為什麼反覆讀,他說自己內心特別喜愛這句話,才知這孩子的聰敏出自天性。”
乾封元年(666年),沛王李賢招募“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作為王府修撰,十分器重。兩年後,李賢與其弟英王李顯鬥雞,王勃助興而寫《檄英王雞》文。高宗得知後大怒,認為此舉挑撥二王相爭,遂逐之出王府。
太子時期
上元二年(675年),皇太子李弘猝死,李賢繼立。不久,高宗命李賢留守長安監國。李賢處理政務明確公允,為朝廷內外所頌揚。李賢招集當時的學者張大安、劉納言、格希元、許叔牙、成玄一、史藏詰和周寶寧等人註釋范曄的《後漢書》。書成之後,呈奏給高宗,收藏於皇宮內閣。
儀鳳元年(676年),唐高宗親筆下詔表揚李賢:“皇太子自留守監國以來時間不長,但留心政務,撫愛百姓,非常盡心,對刑法所施也細審詳察。加之政務之餘,能夠專心精研聖人經典,領會深意。先王所藏書冊都能研討精華。好善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