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麝郎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85章 過往媚娘,夢越盛唐之惑心秘籍,香麝郎君,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楊清心說:“太后娘娘,怎麼還不來,勞煩上官大人,去看看,是不是有什麼事情,陛下忘了我還在這裡等著呢?”
上官婉兒見楊清心這樣著急,而且這太后娘娘,到現在怎麼還不露面呢?把人家楊大人放在這裡還真是等的時間有點久了。
上官婉兒笑道:“楊大人,我說就去看看到底發生什麼事情,不是啊,太后說不來的話我再回來告訴你……”
楊清心笑道:“那就多謝上官大人了……”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1]),自名武曌(zhào)[2][3],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后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彠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在“廢王立武”事件後成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加號“天后”,與高宗並稱“二聖”,參預朝政。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
顯慶五年(660年)十月,李治風疾發作,頭暈目眩,不能處理國家大事,於是讓武則天處理朝政。然而也讓武則天和李治出現了裂痕,也導致了武則天差一點被廢。
龍朔元年(661年)正月,武則天請禁止天下婦女為俳優之戲(指演滑稽戲的藝人),李治採納並下詔。四月,李治欲親征高句麗,在武則天及群臣勸諫下才作罷。
武則天最初能“屈身忍辱,奉順上意”,故而李治力排眾議,堅持立她為後。待到武則天得志後,“專作威福,上欲有所為,動為後所制”,李治不勝其忿。麟德元年(664年),宰相上官儀請求廢后,李治亦以為然,即命上官儀起草廢后詔書。左右侍從及時奔告於武則天,武則天立即到李治面前自訴,使其“羞縮不忍,復待之如初”。李治又擔心武則天怨怒,因此哄騙她說:“我初無此心,皆上官儀教我。”從此每當李治理政,武則天便“垂簾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生殺,決於其口”。
由於李治在位時期國力昌盛,武則天積極勸其封禪泰山。封禪時本應先由皇帝初獻,公卿亞獻。但武則天認為,封禪為祭地之儀,由太后配享,彰顯后土之德。所以她要自己充當亞獻,好孝敬自己的婆婆,李治應允。於是麟德二年(665年)十月,李治率文武百官、扈從儀仗,武則天率內外命婦,從東都紫微城出發,前往泰山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倭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等國的首領和使節。
武則天開鑿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油畫
咸亨三年(672年)四月,武則天以兩萬貫脂粉錢,命人根據自己的形象在洛陽龍門石窟雕刻盧舍那大佛。此工程歷時三年九個月完。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李治稱天皇,武則天稱天后。十二月,武則天上建言十二事,被李治悉數採納,下詔頒佈施行。武則天重視農業生產,規定各州縣境內,“田疇墾闢,家有餘糧”者予以升獎;“為政苛濫,戶口流移”者必加懲罰。她所編農書《兆人本業》,頒行天下,影響很大。而武則天執政期間,其宗教政策以尊崇佛教為主。
上元二年(675年),李治所患的風眩症愈加嚴重,便與大臣們商議,準備讓武則天攝政,因宰相郝處俊勸諫,這才暫時停議。武則天得知後,就召集了大批文人學士,大量修書,先後撰成《玄覽》、《古今內範》、《青宮紀要》、《少陽正範》、《維城典訓》、《紫樞要錄》、《鳳樓新誡》、《孝子傳》、《列女傳》、《內範要略》、《樂書要錄》、《百僚新誡》、《兆人本業》、《臣軌》等書。且密令這批學者參決朝廷奏議,以分割宰相的權力,被當時的人稱作“北門學士”。同年,太子李弘病逝,李治改立自己與武則天的二子李賢為太子。
武則天·蒙漢良篆刻
調露二年(680年),李賢因謀逆罪被廢為庶人,流放巴州。因此,李治又立武則天第三子李顯為太子。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駕到奉天宮,當時武則天從封泰山以後,勸李治封禪中嶽。李治因患病而終止。不久,李治命李顯代理國政,宰相裴炎、劉齊賢、郭正一等人協助理政。李治從奉天宮回東都,病得很厲害,宰相以下大臣都不能晉見。同年十二月,李治駕崩於紫微宮貞觀殿,臨終遺詔:太子李顯於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