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麝郎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17章 逍遙心,夢越盛唐之惑心秘籍,香麝郎君,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武則天說:“聽楊公子反覆強調,道門的玄關,是透過漸修之功修出來的,也是道門“道法兩用”的結果,是丹道煉己煉到無己時的“無心之心”?”
楊清心笑道:“我反覆解釋玄關的這些道理,是好讓大家明白,道門修命的玄關,這個秘密不在於某種師傳的口訣當中,不在於某人神神秘秘的隻言片語當中,而在於修真者去身體力行,腳踏實地,克己復禮,從大造化當中,去參悟正念,日積月累,煉己築基,才能立於正信、正行的修行之路。”
楊清心心中有所感悟,可以說,人生就是一場修行,無論你是否有意開始修行,其實都在修行的路上。有的修行人無錢,掙錢又怕被人說自己德行不好,犯了戒律。這是誤解。在過去好多人也是用苦修法,折磨自己,修了多年也不明真相,在明白了真相後,哈哈大笑,坦然接受別人的供養,遊山玩水,不管什麼場所出入自由,不為世塵汙染,逍遙自在。說我瘋我就瘋,說我傻我就傻,說我魔我就魔,反正都是你說的,他說的,不是我想的。所以,修行的目的目標,方向很重要。
迷失了方向,要麼原地徘徊,要麼誤入魔道。修行就是時刻修正自己的行為,看自己的行為語言是否給自己帶來災禍,給別人帶來麻煩,求自己的利益時是否傷害了別人的利益。為人處事謹慎小心,三思,凡事安全平安第一,不惹事,不得罪人。這就是修行。
而健康要依靠養生,心態平和的生活。知道了這些,想想看,修行有什麼可誇讚的,炫耀的,高尚的,神秘的。不就是吃飯睡覺幹活嗎。宗教的一些戒律就是教人如何做事做人的,不惹事的。而有些人為了宗派互相指責,誹謗,爭執,戰爭,死傷,怪誰呢。
修行就是修正行為,並不是什麼高尚的東西,也不是多麼難多麼神秘的事,就在生活中。不受劫難就不明道理,就找不出解決方法。誤解了,就自討苦吃。離開了生活怎麼接受磨難呢,怎麼驗證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確呢,怎麼明白道理呢,怎麼能知道自己的言行有什麼結果呢。隱居躲藏,什麼事情什麼人都不接觸,結果是見了人連話都不會說了,更別講為人處事了。
自己說的話,做的事情,別人有什麼反應,自己又如何應對解決,在山洞中,石頭樹木會和你交流嗎。聽著是不是可笑啊。出家不是人身出家,是人心出家,不貪戀紅塵,清淨心。就是身出了家,心中還想著如何才能獲得更大的福報,並且還沒有盡到自己對親人的義務責任,反而是在增加自己的罪業業障。
所以真正的修行是在家中,生活中,工作中,與人交往中。我罵你打你,你會還擊我,我搶你的東西,你會跟在後面要,如此就會有爭鬥,就有傷害,怎麼辦呢?會想辦法解決。禮貌,不爭,謙讓,不惹事就好了。離開了生活就失去了實戰演習的機會,只是自以為是紙上談兵,誇誇其談,惹人厭煩還不知道。因為離開了生活,學不會察言觀色,別人討厭自己也不知道。惹禍上身更不知道。
道家“修道(心)”無疑是一種內收、凝練的過程,然而這種凝聚不是走向封閉,恰恰相反,內斂的結局乃是走向開放,走向逍遙。當透過一系列的“堅持”達到“無我”之時,看似與世隔絕的“蠶繭”卻瞬間成為破繭而出的蝴蝶,翩然起舞,逍遙遊於世間。由此可知,道家驅除“小我”乃是為了走向“獨與天地精神而往來”的“大我”;表面上的封閉、退讓,最終卻導向心靈的無限開放,導向精神的無限自由。
在這“無礙”的逍遙境界中,人們不再受某一區域、某一時段的禁錮,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逍遙於宇宙永珍之中。此逍遙在莊子視野中,乃是一個“遊”字,“遊乎天地之一氣”、“遊心於淡”、“遊無何有之鄉”、“遊心於無窮”、“遊心於物之初”等等。一個“遊”字驅除、超越了世間多少的障礙和禁錮——甚至包括生死的藩籬!君不聞,莊子所謂“死生一如”乎?此種豁達、恬淡、超然的人生態度乃是得“道”的具體體現。
道家的逍遙不但成就並實現了心靈的最高解放,而且還“不期然而然”地成就了空靈藝術和精湛的技藝。以藝術而言,書法中的“虛室生白”、知白守黑;繪畫中的恬淡而空靈的“羽化”境界;音樂中“大音希聲”的天籟之音等等,皆須有開放而逍遙的心靈做底蘊;倘若藝術家缺乏逍遙而高遠的心靈世界,陷入聲色犬馬的名韁利鎖之中,以功利的心態對待藝術,那麼註定不能完成偉大的藝術作品。
同時,逍遙的心靈因為無所“滯”,無所“畏”,所以亦能成就精湛的技藝。莊子筆下有不少技藝高超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