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7部分,盛世夢,貓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管世敦:“行!”
石老師傅:“首先的準備工作是我們負責採石。你們負責挖臨時河道,所謂臨時河道只是一個寬一點的流水溝而已。我用石灰劃出開挖線路。”
管世敦:“按老師傅說的辦。老師傅什麼時候動工?”
石老師傅:“我們今天下午就趕回去,明天拿了工具就來。後天即可開工。原有木橋暫時保留,到砌橋墩時才拆,以讓百姓往來。”
管世敦:“我先付二十兩訂金,完工時再結清,可以不?”
石老師傅:“可以!雙方信義之交,就不寫契約了。”
管世敦:“行!當即給了二十兩銀票。”
翌日中午,石師傅師徒四人被接到了管家西院安排了住處和放工具的地方,管世敦叫一個長年在午飯後帶一個小石師傅去看採石的地方,午飯後,管世敦安排長工管事跟隨石老師傅去放臨時河道的路線,並將帶些人挖出臨時河道,所取之土用麻袋裝起縫好,以便堵上下河道。這位管事帶著二十名長工,按石老師傅的要求開挖,並用麻袋裝土,由二個女長工縫合麻袋。山上的石老師傅帶著三名小石師傅按砌橋墩的要求開石、制石,長工管事安排人抬到工地,七天後,臨時河道挖成,在石老師傅指導下,開啟最後一層土,部分河水流了進來,水位降低,長工們下水壘裝泥麻袋截流。大半天,截流成功。然後轉入橋下游截流。天快黑時,下游截流成功。第二天,四位長工開始用桶舀裡面的水,舀了一天,才將水舀幹。翌日開始拆木橋,拆完後,清除橋下淤泥又花了二天。又按石老師傅指定的位置開挖橋兩頭和中間二個橋墩的四個基坑,挖下去三尺便到地下岩石面,老師傅將三個兒子調回來和他一道用鑽子將斜的巖面打平,然後就開始了砌橋墩的事。三個兒子老二、老三各砌兩個橋頭的橋墩,他與大兒子砌中間的二個橋墩,橋墩橫長一丈五尺,寬三尺,三天後便砌好了。最後是放橋板,九根長一丈、寬四尺,厚二尺的石橋板,放在橋的兩頭,由三根長鐵管綑成的三腳架上吊著鐵滑輪,粗麻繩拴好外端,拉動滑輪鏈子,慢慢的將橋板外端抬起,慢慢向外送,到達橋墩中央便慢慢放下,再用鐵撬棍進行校正到應到的位置,就這樣,上午吊裝三根橋板,下午吊裝另一頭三根橋板,一直到擦黑。第二天放中間三塊橋板,到半下午時才放好。就這樣,一座寬一丈、長三丈的石橋便穩穩當當的架在管家河溝上了。時間用了二十五天,又用了三天時間砌好兩邊的護欄和前後兩頭各長一丈的上橋石路面,又花了兩天時間折去上下游堵水的麻袋,回放在開挖的臨時過水的水溝中,修橋之事全部結束,果然耗時一月。
管世敦邀集青木關、陳家橋、虎溪河三鎮頭面人物和四鄉父老,在橋頭開了個盛大的踩橋大會,會上鼓樂齊鳴,他帶著大家從南頭走到北頭,完成了踩橋儀式,大家一致提議,此橋命名為“管家橋”。大家要他寫篇簡短文章記敘此事。現將他撰寫的《管家橋記》錄於後:惟大清康熙七年夏,連綿陰雨。致使管家河上年久失修之木橋瀕於垮塌,黎庶旅之心驚、車馬過之膽顫。六月下旬。終致橋板斷裂,險象環生,餘延請大匠師石某父子,開山裂石,立橋墩於河中,覆橋板於墩上。石橋落成,坦途是現,鄉里為之歡悅,百姓履之復安。皆稱此橋為管家橋也!屬餘作文以記之,餘欣然命筆成文,並刻石成碑,以記是邑之盛事也。
邑人管世敦
此橋落成,即方便了自己的行走運輸,也方便了青木關、陳家橋、虎溪河三鎮的交通,故此橋被大家喊成管家橋至今。逐漸管家橋變成了地名,成了管家所在的代名詞。
還在開春時節,管世衡夫婦過完年回來時就帶來管世敦岳父的口信。說他七月初九滿七十,要辦七十大壽的壽酒,一定要管世敦、陳金定帶外孫回來參加壽宴。管世敦當即與陳金定商定,再忙也要回去看看。受邀請的還有親家管上學夫婦,管上學夫婦也決定接受邀請,一道回去。
六月初的一天。湖廣會館一位荊州江陵籍同鄉給管世厚帶了封家信來,寫的是管宇棟親收。管上學知道是帶給管世厚的,於是派人送到青木關管家院。正好管世厚從合州回來拿東西,收到信後一看,信上說他的親爺爺滿九十,時間是七月十六,而且必須是全家一道回去。江陵管家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姓,管世厚的祖父治家甚嚴,動輒打人,一家人都怕他,管世厚的父親受其影響,也動輒打人,劉芳入嫁到管家後藉口宇棟在外治漁,為照顧他,搬到他治漁的地方才離開了老屋。兩個娃兒不僅經常挨爺爺的打,有時還挨太爺爺的打,一聽說要他們回去祝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