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部分,八王亂:西晉那時的權謀詭計,這就是結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荊州張昌叛亂。
天下之勢牽一髮而動全身,“八王之亂”未波及江南、蜀中諸郡,但是蜀中最先分崩離柝,江南三度發生叛亂。追溯起源,不得不怪罪於梁、趙二王的統馭無方,也不得不怪罪於中樞用人不當。這是後話,容後詳表。
秦王柬到洛陽之後進位為大將軍,但實際上他沒有能夠干涉朝政。秦王柬在洛陽戰戰兢兢,整日憂慮,他屢次要求還藩,回到關中的秦國去,但他的請求如泥牛入海。
半年之後,秦王司馬柬突然死去。史書上未記載死因,只寫道:“元康元年九月甲午,秦王柬薨。”“時年三十,朝野痛惜之。”他的皇帝哥哥也十分悲痛,下詔“葬禮如齊獻文王攸故事。”秦王柬生前死後,都享受了與他叔父齊王司馬攸相同的待遇。
與秦王司馬柬的心情截然相反,汝南王司馬亮在赴洛途中,絕對是興高采烈的。晉朝人把意料之外得來的東西叫“儻來之物”,汝南王就被一個天大的儻來之物給砸暈了。所以,他沒有去仔細推敲這一份詔書,他也沒有在意身邊人的議論紛紛,他是到了洛陽之後,才發現這份詔書的不合理之處:
“嗯?為什麼輔政大臣沒有一點兵權?”
說完全沒兵那是歪曲事實,汝南王手裡還是有點兵的。多少兵呢?一百騎兵加一千親兵,作用相當於儀仗隊,這是惠帝給汝南王的優寵,“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增掾屬十人,給千兵百騎。”衛瓘也享受了“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的同等待遇,武帝時他就被特許擁有一百親兵,現在惠帝給他增撥至一千。
這種肱股大臣才能獲得的浩蕩皇恩羨煞旁人。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不知是否可以很惡意的揣測,這是觀眾賈皇后為了增加打鬥場面的觀賞性,而有意佈置的背景。
不管怎麼樣,即使反應遲鈍如汝南王,也看出來靠這一千兵馬是成事不足的,想要讓自己說話更有分量,必須手裡握把刀。所以到汝南王施政的首要大事就是拉攏禁軍,他老人家宣稱要“論誅楊駿之功”,統計了參與政變的禁軍將領人數,然後大手筆,一次性封侯一千零八十一人。
這一幕是不是很眼熟?就在不久前,還有人在先帝靈柩前大賞群臣籠攏人心來著。接下來還有眼熟的,還記得那個尚書左丞傅鹹麼?當初勸過楊駿不要濫封濫賞的那位,現在他已遷官為御史中丞了。
傅鹹寫信給汝南王,勸誡汝南王不要走楊駿老路。傅鹹說,這次政變應該歸功於皇帝的英明領導,殿下卻如此濫行封賞,“震動天地,自古以來,封賞未有若此者也”,會使大家以後都希望國家有亂事,好渾水摸魚。如此一來就很危險了,此前東安王司馬繇行賞誅伐隨心所欲,已經招來了不滿,本以為殿下會矯正這種錯誤,沒想到反而變本加厲,群臣“莫不失望”。我傅鹹“愚冗,不惟失望而已”,還十分替殿下你擔憂啊。
與當時楊駿的態度相似,汝南王對一切諫言都置之不理。這種態度可以用來對付傅鹹這種文官,但如果將楚王也視為空氣,那就很危險了。
汝南王偏偏就這麼做了。
就如傅鹹在信裡所說的,“在討伐楊駿的時候,(汝南王)遠在許昌,許多事情並不瞭解”,現在風平浪靜了,汝南王卻來搶功,楚王肯定是有情緒的。而汝南王不僅不安撫楚王,還插手楚王的禁臠,試圖到禁軍裡面去拉關係,這分明是在挖楚王的牆角。
楚王還沒來得及發怒呢,汝南王又馬不停蹄地做了一件火上澆油的事。
汝南王曾經做過一段時間的“宗師”。所謂“宗師”相當於司馬家族的族長,對司馬氏宗室“訓導觀察,有不遵禮法,小者正以義方,大者隨事聞奏”。由於職務之便,汝南王對於司馬家族內部的家長裡短十分熟悉。汝南王知道哥哥琅琊王司馬伷的兩個兒子:東武公司馬澹與東安王司馬繇,兄弟倆一向不合。
東安王司馬繇的為人,從他殺人如草芥就可見一斑,但是《晉書》還是替他找了一些好辭來掩飾,說他“性剛毅,有威望,博學多才,事親孝,居喪盡禮”,言下之意,他還算是一個好人。
東武公司馬澹比他弟弟更不如,連《晉書》都找不到詞替他掩飾,只好實話實說,說司馬澹“性忌害,無孝友之行”。據說他一直眼紅司馬繇在外面名聲比他好,一直妒忌父母從小對司馬繇的寵愛勝過他。因為這個可笑的原因,他對司馬繇“惡之如仇”,經常到處造謠詆譭司馬繇。
汝南王當政的時候,東武公正在洛陽擔任中護軍。中護軍手中的禁軍兵權是汝南王正迫切需要的,所以東武公也成為汝南王要重點拉絡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